成语拼音:jiān shēn huì sè
成语解释:艰深:文辞深奥难懂;晦涩:意义隐晦,不顺口。形容笔调深僻、寓意难以理解的文章。
成语出处:宋 黄伯思《东观余论 校定楚辞序》:“故分章办事,以其所对,别附于问,庶几览者莹然,知子厚之文不苟为艰深也。宋 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 别集上》:“为文而晦涩若此,其湮弗没传也。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文章等
繁体字形:艱深晦澀
英文翻译:hard to understand
艰:困难:艰苦。艰深。物力维艰。
深: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(跟“浅”相对,2.—3.同):深耕。深山。这院子很深。4.深度: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。这间屋子宽一丈,深一丈四。5.深奥:由浅入深。这本书很深,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。6.深刻;深入:深谈。影响很深。7.(感情)厚;(关系)密切:深情。两人的关系很深。8.(颜色)浓:深红。深绿。颜色太深。9.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:深秋。夜已经很深了。10.很;十分:深知。深信。深恐。深表同情。深有此感。11.姓。
晦:1.农历每月的末一天:晦朔。2.昏暗;不明显:晦涩。晦暝。隐晦。3.夜晚:风雨如晦。4.隐藏:晦迹。韬晦。
涩:1.不润滑:滞涩。轮轴发涩,该上油了。2.使舌头感到麻木难受的滋味:柿子很涩。3.文字不生动,难懂:晦涩。文章艰涩。
说到“艰深晦涩的成语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那些藏在古籍角落里、连语文老师都挠头的词汇。比如“郢书燕说”——这个词看着像地名大杂烩,到底啥意思?其实它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人从郢地寄信到燕国,信中误写“举烛”二字,收信人却硬是解读出“政治清明”的深意。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“过度解读闹乌龙”。比如公司群里有人发“明天会议取消”,你非觉得老板在暗示裁员,结果自己吓自己一晚上。
有人问:“这些老古董成语还有必要学吗?”换个角度看,它们像一面镜子,照出人类思维中“强行找意义”的惯性。比如“胶柱鼓瑟”形容人死板不知变通,原意是有人用胶水粘住琴柱调音,结果琴彻底报废。这和现代人“非要用Excel记买菜账,结果算到半夜”的执念异曲同工。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:工具是死的,脑子得是活的。
再举个冷门例子——“兔起鹘落”。字面像动物世界的快镜头,实际形容动作干脆利落。苏轼用它夸人写字潇洒,放现在完全可以形容程序员敲代码行云流水。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藏着生物观察的智慧:兔子突然跳起时,猎鹰(鹘)早已算准落点。这不正是现代博弈论里“预判对手预判”的生动写照吗?
为什么人们总对晦涩成语又爱又怕?或许因为它们像压缩包,把千年智慧塞进四个字里。就像“羚羊挂角”这个禅宗用语,原指诗文意境不着痕迹,现在用来夸人做事不留破绽简直绝妙。有次见设计师调整海报字体,二十多稿后突然灵光乍现,同事脱口而出:“这回真是羚羊挂角了!”你看,老词儿照样能在会议室里焕发新生。
最后聊聊“屠龙之技”。这个成语讽刺苦练杀龙本领却无龙可杀的人,放在今天格外扎心——多少人在考证书、学技能时,是否先问过“市场需要这条龙吗”?个人观察发现,职场里真正厉害的,往往是那些把“杀猪刀”也能舞出花来的人。毕竟现实世界里,能把平凡事做到极致,远比空怀绝世武功实在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