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è shòu hún yǔ
成语解释:色:神色;授、与:给予。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,心意投合。
成语出处:汉 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长眉连娟,微睇绵藐,色授魂与,心愉于侧。”李善注引张揖曰:“彼色来授,我魂往与接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见到美色而神魂颠倒
繁体字形:色授魂與
英文翻译:communication between minds with loving glances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授:1.交付;给予(多用于正式或隆重的场合):授旗。授奖。授权。2.传授;教:讲授。授课。函授。
魂:1.指精神或情绪:梦魂萦绕。神魂颠倒。2.特指崇高的精神:国魂。民族魂。3.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:花魂。诗魂。
与:[yǔ]1.给:赠与。与人方便。信件已交与本人。2.交往:相与。与国(友邦)。3.赞许;赞助:与人为善。4.等待:岁不我与(时光不等人)。5.姓。6.跟;向:与虎谋皮。与困难作斗争。7.和:工业与农业。批评与自我批评。[yù]参与:与会。[yú]同“欤”。
说到"色授魂与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"一见钟情"。但其实它更强调双向的吸引与共鸣。比如在古装剧中常见这样的场景:琴师拨动琴弦时,台下观众的眼神逐渐变得专注迷离,整个人仿佛被音乐摄住魂魄——这就是典型的"色授魂与"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新入职的同事第一次做项目汇报,明明穿着最普通的职业装,但当TA条理清晰地分析数据时,会议室里所有人都被那种专注和专业的气场吸引,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。这种超越外貌的吸引力,正是"色授魂与"的现代演绎。
为什么说它比单纯的外貌吸引更高级?关键在于"魂与"二字。就像看到舞者完全沉浸在舞蹈中时,观众会不自主地被带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。这种共鸣建立在双方的精神互动上,比单方面的视觉刺激更有生命力。我总觉得,现代人过于依赖美颜滤镜时,反而错过了这种真实动人的魅力。
在朋友聚会上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当某人聊起自己热爱的天文知识,原本嘈杂的包厢突然安静下来。他眼中闪烁的星光比PPT上的银河照片更让人着迷。这种状态下的个人魅力,远比精心设计的自拍更能打动人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相貌普通的人反而特别"耐看"。
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种魅力?不必刻意模仿他人。上周陪母亲逛菜市场,卖豆腐的大婶边切豆腐边哼着黄梅戏,围裙上沾着豆渣却笑得特别明亮,排队的主妇们都跟着哼唱起来。这种在热爱中自然散发的光彩,才是"色授魂与"最好的注解。比起外貌焦虑,找到让自己眼睛发亮的事物更重要。
最近发现,00后群体中流行的"氛围感"概念,某种程度上暗合了这个成语的内涵。他们更看重整体气质的和谐统一,比如图书馆里安静看书的侧影,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瞬间。这种动态的、有生命力的美,正在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。
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非遗传承人专注制作油纸伞的画面,手指翻飞间传递的匠心,隔着屏幕也能让人感受到震撼。这种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证明,真正的魅力永远来自内在光芒的外显。或许这就是成语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的原因——内核始终指向人性的本真之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