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ā yàng fān xīn
成语解释:从旧的式样中变化出新的花样来。
成语出处:清 孙道乾《小螺庵病榻忆语》附录 姜葆初《用十五咸全韵》:“天吴柴凤绣垂缪,花样翻新新色嵌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含贬义
繁体字形:蘤様飜新
英文翻译:retrofit
花:1.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,由花瓣、花萼、花托、花蕊组成,有各种颜色,有的长得很艳丽,有香味:一朵花儿。2.可供观赏的植物:花木。花盆儿。花儿匠。种花儿。3.(花儿)形状像花朵的东西:灯花儿。火花。雪花儿。4.烟火的一种,以黑色火药加其他化学物质制成,在夜间燃放,能喷出许多火花,供人观赏:花炮。礼花。放花。5.花纹:白地蓝花儿。这被面花儿太密。6.颜色或种类错杂的:花白。花猫。花花绿绿。7.(眼睛)模糊迷乱:眼花。昏花。8.衣服磨损或要破没破的样子:袖子都磨花了。9.用来迷惑人的;不真实或不真诚的:花招儿。花账。花言巧语。10.姓。11.用;耗费:花费。花钱。花时间。该花的花,该省的省。
样:1.形状:样子。模样。图样。同样。装模作样。2.种类:花样。各种各样。3.做标准的东西:样板。样本。样品。榜样。
翻:1.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;歪倒;反转:推翻。翻身。车翻了。人仰马翻。2.为了寻找而移动上下物体的位置:翻箱倒柜。从箱子底下翻出来一条旧围巾。3.推翻原来的:翻供。这桩冤案终于翻过来了。4.爬过;越过:翻墙而过。翻山越岭。5.(数量)成倍地增加:翻番。翻了几倍。6.翻译:把德文翻成中文。7.翻脸:闹翻了。把他惹翻了。
新:1.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(跟“旧、老”相对):新风气。新品种。新的工作岗位。2.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(跟“旧”相对):新社会。新文艺。粉刷一新。3.使变成新的:改过自新。一新耳目。4.没有用过的(跟“旧”相对):新笔。新锄头。这套衣服是全新的。5.指新的人或事物:尝新。以老带新。花样翻新。推陈出新。6.结婚的或结婚不久的:新女婿。新媳妇。7.新近;刚:我是新来的。这几本书是新买的。8.姓。
成语作为汉语的精华,如何在生活中「玩出新花样」?许多人觉得成语只能出现在作文或考试里,其实换个思路就能发现它的趣味性。比如「守株待兔」常被用来批评被动等待,但如果用在职场场景呢?一位朋友曾自嘲:「我这周的工作状态简直是守株待兔——等客户回复等到花儿都谢了。」这种自黑式的表达,反而拉近了同事间的距离。
为什么有些成语会让人感觉「老掉牙」?核心问题在于使用场景的固化。比如「画蛇添足」总被用来批评多余的动作,但换个视角看:设计师给简约风海报加了渐变特效,甲方皱眉说「这简直是画龙点睛的反义词」。你看,用对比手法让老成语焕发新活力,是不是更有记忆点?
有人质疑:成语创新会不会破坏传统文化?我的观察是,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活水。就像「对牛弹琴」原本讽刺听众愚钝,现在年轻人却用来调侃无效沟通:「给直男讲口红色号,完全是对牛弹琴的现代版。」这种改编既保留原意,又赋予时代气息,反而能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。
如何在日常交流中自然融入新式成语用法?关键在于场景嫁接。比如朋友抱怨健身卡浪费钱,你可以接茬:「你这不叫未雨绸缪,得叫雨后送伞。」把原本指向未来的成语,转接到事后补救的幽默场景,既点明问题又不显说教。这种用法就像给旧瓶装新酒,保留了文化底蕴,增添了生活趣味。
成语创新的边界在哪里?我的观点是:只要不扭曲核心寓意,适度改编值得鼓励。某奶茶店把「望梅止渴」写成广告语:「排队两小时?不如先望『莓』止渴——新品草莓冰沙限时特惠!」这种商业创意虽带点戏谑,却成功唤起顾客共鸣,证明老成语也能撬动新经济。
语言就像乐高积木,固定的模块通过不同组合能创造无限可能。下次遇到熟悉的成语时,不妨问自己:这个词还能套用在哪些意想不到的场景?或许你就能成为朋友圈里的「成语改造达人」,让传统文化在会心一笑中悄然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