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uò cún ruò wáng
成语解释:有时记在心里,有时则忘记掉。用以形容若有若无,难以捉摸。
成语出处: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难以捉摸
繁体字形:若存若亡
英文翻译:vague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存:1.存在;生存:残存。父母俱存。2.储存;保存:封存。存粮。3.蓄积;聚集:存食。新建的水库已经存满了水。4.储蓄:存款。存折。零存整取。把暂时不用的现款存在银行里。5.寄存:存车处。行李先存在这儿,回头再来取。6.保留:存疑。存而不论。去伪存真。7.结存;余留:库存。收支相抵,净存二百元。8.心里怀着(某种想法):存心。心存侥幸。不存任何顾虑。9.姓。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亡:[wáng]1.逃:逃亡。流亡。2.失去:亡佚。亡羊补牢。3.死:伤亡。死亡。4.灭:灭亡。亡国奴。救亡。兴亡。[wú]古同“无”,没有。
什么是“若存若亡”?这个成语听起来像在描述某种神秘现象。其实它出自《道德经》,原指“道”的若隐若现,后来常用来形容事物存在感模糊的状态。比如清晨薄雾里的远山,明明能看到轮廓,却又像随时会消失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若存若亡吗?
有人问:这个成语和“若有若无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存亡”带来的时空纵深感。当我们说老屋墙角的青苔“若存若亡”,不仅是说它存在感稀薄,更暗含着这些生命体在岁月长河中的存续状态,比单纯描述存在强度更有历史沧桑感。
现代生活中,这样的状态随处可见。凌晨三点刷手机时,那些碎片化信息就像游乐园的旋转木马——明明刚记住某个新闻要点,转眼又被新推送覆盖,记忆中的内容变得似真似幻。这种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模糊,不正是数字时代的若存若亡?
更有趣的是人际关系中的若存若亡现象。社交媒体里那些点赞之交,他们的动态时不时出现在视野中,但真要回忆上次深入交流的时间,却像试图抓住流沙般无从追溯。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交状态,或许正是当代人维系泛泛之交的独特方式。
我常想,这个古老成语最能引发共鸣的,或许是每个人对自我认知的微妙体验。当我们站在镜子前端详自己,那些随时间改变的面部线条,那些沉淀又消散的喜怒哀乐,何尝不是种若存若亡的生命印记?这种虚实交织的状态,恰恰构成了最真实的人生图景。
下次看见暮色中归巢的鸟群,不妨驻足观察:它们掠过天际的轨迹明明清晰可见,转瞬却融入暮色再无踪迹。这种存在与消逝的交替演绎,或许就是“若存若亡”赠予我们最生动的生命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