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ǔ xué lì wén
成语解释:力:务。刻苦学习,努力著文
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·白居易传》:“蓦然为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,动以万数。盖苦学力文所致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学习
繁体字形:苦壆力文
英文翻译:Study hard
苦:1.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(跟“甘、甜”相对):苦胆。这药苦极了。2.难受;痛苦:苦笑。艰苦。愁眉苦脸。苦日子过去了。苦尽甘来。3.使痛苦;使难受: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,可苦了他了。4.苦于:苦旱。苦夏。5.有耐心地;尽力地:苦劝。苦干。苦思。勤学苦练。6.除去得太多;损耗太过:指甲剪得太苦了。这双鞋穿得太苦了,不能修理了。7.姓。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提到“苦学力文”,很多人会疑惑:这个成语究竟在表达什么?它和“苦学力行”有关系吗?实际上,“苦学力文”并非传统成语,而是现代人对“刻苦学习、努力钻研文化知识”的提炼表达。下面我们从具体场景切入,看看这个短语如何融入生活。
场景一:考证族的日常凌晨五点的台灯下,李薇正翻着密密麻麻的笔记。她已经连续三个月利用通勤时间背单词,周末全泡在图书馆刷真题。同事问她:“这么拼值得吗?”她笑着指指墙上贴的雅思7.5分目标:“这叫苦学力文,等拿到心仪offer那天你就懂了。”这种将知识积累转化为职业跳板的过程,正是这个短语的现实写照。
场景二: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在湘西苗绣作坊里,75岁的龙阿婆戴着老花镜,手把手教徒弟分辨128种传统针法。有人觉得机械刺绣更高效,她却坚持:“机器能复刻图案,但苗家故事都在针脚里藏着。”这种对文化深度的执着追求,或许比单纯的知识记忆更能体现“力文”的真谛。
当我们在讨论终身学习时,常陷入“量”与“质”的困惑。笔者亲历过每天学习12小时却收效甚微的阶段,后来发现:真正的“苦学”不等于自我感动式的勤奋,而在于建立“输入-输出”的完整链条。就像程序员学新语言要立刻写demo,设计师研究潮流要动手做moodboard,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有趣转变。某在线教育平台数据显示,35+用户占比从2019年的18%攀升至2023年的41%。退休教师王叔报名编程课的事例特别启发我:他开发的小区垃圾分类小程序,正是将文史思维与科技工具结合的典范。这说明“力文”不再局限于书本,更在于用知识解决现实痛点。
站在知识获取如此便捷的今天,或许我们更该思考:当AI能三秒生成论文框架,当短视频五分钟讲完哲学简史,深耕细作的价值何在?笔者观察到的趋势是——碎片化学习正在催生新的深度需求。就像品茶与速溶咖啡可以共存,关键在明确何时需要细品,何时只需提神。保持这种清醒认知,或许才是现代版“苦学力文”的核心要义。
看着地铁里捧着纸质书的年轻人,或是公园长椅上戴着AR眼镜学外语的老人,忽然觉得这个时代的美好之处在于: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知识耕耘方式。正如古琴谱里的“吟猱”技法,轻重缓急自有章法,重要的是让学习成为滋养生命的活水,而非压垮心灵的负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