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ú gǔ hán jīn
成语解释:犹言博古通今。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,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。形容知识丰富。
成语出处:唐 皇甫湜《韩文公墓志铭》:“茹古涵今,无有端涯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茹古涵今
英文翻译:very learned
茹:1.吃:茹素。含辛茹苦。2.姓。
古:1.古代(跟“今”相对):远古。厚今薄古。2.经历多年的:古画。古城。这座庙古得很。3.具有古代风格的:古拙。古朴。4.真挚纯朴:人心不古。5.古体诗:五古。七古。6.姓。
涵:1.包容;包含:涵义。2.涵洞:桥涵(桥和涵洞)。
今:1.现在;现代(跟“古”相对):当今。今人。厚今薄古。古为今用。2.当前的(年、天及其部分):今天。今晨。今春。3.指示代词。此;这:今番。今次。4.姓。
“茹古涵今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接地气——简单来说,就是一个人既能深刻理解古代的知识,又能灵活运用现代的智慧。比如我们可以说:“张教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,从《论语》讲到人工智能,真正体现了茹古涵今的学术功底。”这样的学者既不会盲目崇拜传统,也不会对新兴事物嗤之以鼻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现代人还需要“啃老古董”?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答案。试想,如果一位设计师只懂3D建模却不懂中国传统纹样,怎么能做出既有科技感又有文化底蕴的作品?就像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,既用了现代建筑材料,又融入了江南园林的布局理念,这种“新旧碰撞”反而成就了经典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今天有更生动的诠释。比如最近火热的“国潮”品牌,它们把汉服元素融入卫衣设计,用毛笔字体做潮牌LOGO——这何尝不是另一种“茹古涵今”?不是简单的复刻,而是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呼吸。
再看教育领域,北京某中学的历史老师就很有意思。他让学生用短视频还原历史事件,既考察史料梳理能力,又锻炼新媒体创作技能。有个小组用说唱形式演绎“商鞅变法”,视频点击量破百万。这种教学方式,不就是活生生的“涵今”吗?
最后想到个有趣的对比:古人藏书万卷叫学富五车,今天存几个T的电子书也能算“移动图书馆”。虽然载体变了,但追求知识贯通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。就像茶文化,从唐代煎茶到现代奶茶,变的只是形式,那份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始终如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