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āng jiāo yě wài
成语解释:离城镇村庄很远的荒凉地带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3卷:“却是荒郊野外,桃红柳绿,正是女眷们游耍去处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荒凉的野外
繁体字形:荒郊野外
英文翻译:wilderness
荒:1.荒地:生荒。熟荒。开荒。2.荒芜:地都荒了。3.荒凉:荒郊。荒岛。4.荒歉:荒年。5.严重缺乏:粮荒。水荒。6.不合情理:荒谬。荒诞。
郊:1.城市周围的地区:四郊。郊外。郊野。郊游。2.姓。
野:1.野外:旷野。野地。野火。野战。2.界限:视野。分野。3.指不当政的地位(跟“朝”相对):下野。在野。4.属性词。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家”相对):野兽。野兔。野菜。野花。野草。5.蛮横不讲理;粗鲁没礼貌:野蛮。粗野。撒野。这人说话太野。6.不受约束:野性。放了几天假,心都玩野了。7.姓。
外:1.外边;外边的。与“内”“里”相对:门外。外表。2.关系疏远的;不是自己这方面的:外人。外乡。3.指外国:对外贸易。外侨。4.非原有的;非正式的:外加。外号。5.称母亲、姐妹、女儿的亲属:外祖母。外甥。外孙。
提到“荒郊野外”,你可能会想到人烟稀少、草木丛生的地方。比如成语“杳无人烟”就非常适合描述这种场景——例句:“探险队穿越沙漠时,连续三天没见到任何村庄,四周杳无人烟,只剩风声呼啸。”这里用“杳无人烟”既点明了环境的荒凉,又暗示了生存条件的严苛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杳无人烟’而不是‘荒无人烟’?”其实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在于侧重点。“杳无人烟”更强调“完全看不到人类活动痕迹”,而“荒无人烟”更偏向“原本可能有人的地方变得荒废”。比如:“这片荒无人烟的矿区,三十年前还住着几百户矿工家庭。”这里用“荒无人烟”更能体现时间带来的变化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“老王在荒郊野外迷路了,手机没信号,真是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。”这里的“荒郊野外”直接点出困境的核心——缺乏现代社会的支援体系。成语“孤立无援”其实也能用,但加上具体场景描述会让画面感更强。
个人认为,现代人虽然越来越少接触真正的荒郊野外,但这些成语的价值反而凸显了。它们像压缩包一样,把人类对未知环境的警惕、对生存本能的思考都打包在四个字里。下次看探险类纪录片时,不妨留意解说词里类似的表达,会有种“跨越时空的共鸣感”。
有人可能会困惑:“现在都用GPS了,这些成语会不会过时?”实际上,语言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性。就像“跋山涉水”现在常被用来比喻攻克工作难题,荒郊野外的成语也在拓展新用法。比如形容互联网的“信息荒原”,或是调侃朋友家“偏僻得像在火星定居”,都是旧词新用的有趣尝试。
最后分享个小发现:描写荒凉环境的成语往往带着双面性。比如“与世隔绝”既可能指向危险,也可能暗示世外桃源。就像去年我在西北徒步时,手机断联的焦虑,反而让我注意到了岩缝里开花的骆驼刺——荒郊野外的魅力,或许就在于这种矛盾的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