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shēn xué zǐ
成语解释:莘莘:众多的样子。众多的学生
成语出处:林语堂《机器与精神》:“今日的莘莘学子,想读书都没有地方,一个完备的图书馆也没有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学生
繁体字形:莘莘壆子
英文翻译:numerous students
莘:[shēn]1.莘县,地名,在山东。2.姓。[xīn]莘庄(Xīnzhuāng),地名,在上海。
莘:[shēn]1.莘县,地名,在山东。2.姓。[xīn]莘庄(Xīnzhuāng),地名,在上海。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“莘莘学子”这个词儿乍一听有点文绉绉的,但其实它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比如新学期开学,校长致辞时说:“希望莘莘学子们不负青春,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起航。”这里的“莘莘学子”就像一把大伞,罩住了台下所有背着书包的学生,强调的是人多的画面感。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学生们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它自带一种“乌泱泱一大片”的生动意象——操场上穿着校服做课间操的、图书馆里占座复习的、实验室里小组讨论的,这些场景都能用它来概括。
说到具体用法,有个有趣的例子:老张看着地铁早高峰里挤满补课学生的车厢,感慨道:“现在莘莘学子可比我们当年辛苦多了,周末都在奔波上课。”这里用“莘莘学子”替代“孩子们”,瞬间让对话多了点岁月沉淀的味道。但要注意,这个词不适合特指某个人。比如“隔壁小王是个勤奋的莘莘学子”就闹笑话了——它就像“繁星”不能用来形容单独一颗星星。
我发现很多人容易忽略这个词背后的情感色彩。某次社区读书会上,组织者说:“欢迎各位莘莘学子参与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。”结果到场的大多是退休老人,这就成了尴尬的乌龙。其实这个词天然带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,更适合用在学生群体相关的正式场合。就像春天开学的横幅、毕业典礼的寄语,用上它立刻显得庄重又不失温度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个词正在被赋予新内涵。去年某高校开学直播时,弹幕刷着“欢迎加入莘莘学子大军”,把传统词汇玩出了网络时代的亲切感。这种语言的生命力让我想到:或许再过十年,当00后成为社会主力时,“莘莘学子”会演化出更鲜活的用法,比如形容职场新人集体培训,或者直播间里考证刷题的大军。语言的河流永远在流动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它的韵律。
翻看二十年前的报纸,“莘莘学子”常与“寒窗苦读”“金榜题名”绑定出现;而今在社交平台上,它开始与“跨界实习”“创业大赛”产生新组合。这种变迁恰好印证了:每个时代的求学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“学习”的真谛。或许正是这些细微的语言演变,默默记录着一代代人追逐梦想的脚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