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íng jiǎo mó zuò jī tóu
成语解释:比喻困难大,波折多。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书斋壁》诗:“平生忧患苦萦缠,菱刺磨成芡实圆。”自注:“俗谓困折多者谓菱角磨作鸡头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蓤角磨作鶏頭
英文翻译:Water chestnut as chicken head
菱:1.一年生草本植物,生在池沼中,根生在泥里,浮在水面的叶子略呈三角形,花白色。果实的硬壳大都有角,绿色或褐色,果肉可以吃。2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‖通称菱角。
角:[jiǎo]1.牛、羊、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:牛角。犀角。2.形状像角的;物体边缘相接的部分:菱角。桌子角。3.数学上指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。4.中国辅币名。一元的十分之一。5.古时军中吹的乐器:号角。6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[jué]1.竞赛:角斗。2.角色:名角儿。主角儿。3.古代盛酒的器物。4.古代五音(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之一。相当于简谱的“3”。
磨:[mó]1.摩擦:脚上磨了几个大泡。我劝了他半天,嘴唇都快磨破了。2.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、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:磨刀。磨墨。磨玻璃。铁杵磨成针。3.折磨: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。4.纠缠;磨烦(mò·fan):这孩子可真磨人。5.消灭;磨灭:百世不磨。6.消耗时间;拖延:磨洋工。磨工夫。[mò]1.把粮食弄碎的工具,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:一盘磨。电磨。推磨。2.用磨把粮食弄碎:磨面。磨豆腐。磨麦子。3.掉转;转变:把汽车磨过来。我几次三番劝他,他还是磨不过来。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“菱角磨作鸡头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讲的是把原本不相关的事物硬凑在一起,结果反而弄巧成拙的意思。比如有人为了讨好客户,把公司产品的核心功能改得面目全非,最后既丢了特色又没满足客户需求,这就叫“菱角非要磨成鸡头”——菱角本来就是多角形的食材,非要做成鸡冠形状,既没必要也浪费功夫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强行改变本质的行为为什么常见?其实背后藏着“过度迎合”的心理。就像家长逼着内向的孩子当众表演背诗,本意是想展示教育成果,结果孩子紧张到忘词,场面反而尴尬。这种时候更需要像厨师处理食材一样——菱角就做爽口凉菜,鸡头留着煲汤,各展所长才是正解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突破常规的可能性。十年前谁会想到手机能代替钱包?当时若有人说“要把通讯工具磨成支付工具”,估计也会被笑话。关键区别在于:真正有价值的改变不是生搬硬套,而是像智能手机整合功能那样,在保留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自然延伸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新媒体行业里常见“菱角磨鸡头”的案例。某知识博主突然开始跳女团舞,粉丝困惑留言“我是来学经济学的怎么变综艺现场了”。这种跨界尝试本身没错,但要是没想清楚受众需求,很容易变成“为了不同而不同”。就像我去年试过在科普视频里加rap,后来发现观众打开进度条直接拖过说唱部分,这才明白形式创新不能背离内容本质。
其实这个成语最有价值的地方,在于教会我们“适配思维”。就像给旧房子做改造,保留承重墙的基础上开几扇落地窗,既保持结构安全又增加采光。工作中接手不熟悉的项目时,与其全盘否定原有方案,不如先理解项目基因,再注入新思路——这才是避免“硬磨菱角”的关键。毕竟,改变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