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uò tāng jī
成语解释:掉进水里的鸡。形容人浑身水淋淋的狼狈相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1卷:“那老妪闻言,好像落汤鸡一般,口不能言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落湯鶏
英文翻译:soaked through
落:[là]1.遗漏:这里落了两个字,应该添上。2.把东西放在一个地方,忘记拿走:我忙着出来,把书落在家里了。3.因为跟不上而被丢在后面:大家都努力干,谁也不愿意落在后面。[lào]1.名词,曲艺名。北方对“莲花落”的俗称。又泛指各种曲艺杂耍。2.捞,赚:把东西开个花账儿,落他二三两银子。3.脱落,退去:落色。4.错失:落枕。5.倒,倒下:落炕。[luō]形容态度大方,见〖大大落落〗。[luò]1.物体因失去支持而下来:落泪。花瓣落了。2.下降:落潮。太阳落山了。飞机从天空中落下来。3.使下降:落幕。把帘子落下来。4.衰败;飘零:衰落。破落。没落。零落。沦落。5.遗留在后面:落选。落后。落伍。名落孙山。6.停留;留下:落脚。落户。不落痕迹。7.停留的地方:下落。着落。8.聚居的地方:村落。聚落。9.归属:政权落在人民手里了。这副重担落到我们肩上。10.姓。
汤:[tāng]1.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。也指烹调后以汁液为主的副食:米汤。姜汤。煲汤。2.开水;热水:赴汤蹈火。3.中药方剂。用水煎服:茵陈汤。4.也叫成汤、唐、大乙。商朝第一个君主。夏桀残酷暴虐,人民反对,诸侯叛离。汤起兵灭夏,约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,都亳(今河南商丘)。[shāng]〔汤汤〕水流大而急。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“落汤鸡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被雨水淋透的鸡,但实际用来形容人浑身湿透、狼狈不堪的样子。比如:小明没带伞,放学路上被暴雨浇了个透心凉,回家时活像一只落汤鸡,头发还在滴滴答答往下滴水。
为什么这个比喻如此贴切?想象一只羽毛蓬松的鸡被雨水打湿后,毛全部贴在身上,缩着脖子瑟瑟发抖——这种视觉上的反差感,和人在雨中狼狈的状态完美契合。比如:马拉松选手冲过终点线时,汗水混着雨水浸透了运动服,连袜子都能拧出水,队友打趣道:“你这简直是只刚出锅的落汤鸡!”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都用吹风机了,这个成语还适用吗?”其实它的使用场景早已不局限于天气。比如同事熬夜加班后,顶着黑眼圈、衬衫皱巴巴地走进会议室,领导笑说:“昨晚又当落汤鸡了?”这里就巧妙转化了原意,用来比喻精神上的“湿漉感”。
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自带幽默滤镜。上周帮邻居救火时,水管突然爆开,我们几个志愿者瞬间成了落汤鸡,但大家反而哈哈大笑——狼狈的共同时刻反而拉近了距离。这种用自嘲化解尴尬的智慧,正是汉语成语的独特魅力。
换个角度看,“落汤鸡”其实教会我们观察生活细节。就像被雨淋湿的快递箱软塌塌地堆在门口,你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个词。它提醒我们: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赋予新场景,下次见到湿透的足球滚进水坑,不妨对孩子说:“看!那里有只圆滚滚的落汤鸡。”
最后分享个小窍门:遇到突降大雨又没带伞时,别急着懊恼。把衬衫袖子卷高点,踩着水花哼着歌,别人眼中的“落汤鸡”瞬间就能变成“雨中行为艺术家”——狼狈与否,有时候全看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