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àng yù zhēng héng
成语解释:蚌张开壳晒太阳,鹬去啄它,嘴被蚌壳夹住,两方都不相让。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。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,便宜第三者
成语出处:蔡寅《变鸦楼三十年诗征序》:“蚌鹬争衡,鱼龙曼衍,离奇变幻之局,孰有甚于近三十年者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两者相争
繁体字形:蜯鷸爭衡
英文翻译:Clam and snipe compete
蚌:[bàng]软体动物。用鳃呼吸,有两扇坚硬的石灰质的壳。生活在淡水中。肉可食,壳可制装饰品或供药用。有的蚌,壳内能产珍珠。[bèng]〔蚌埠〕市名。位于安徽省北部,淮河南岸,京沪铁路与淮南铁路交会处。人口50万(1997年)。是皖北工业中心之一。
鹬:鸟,体色暗淡,嘴细长,腿长,趾间没有蹼。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吃小鱼、贝类、昆虫等,是候鸟。种类较多。
争:1.因意见不一致而相互辩诘:争论。是非之争。2.力求获得或达到:为祖国争光。力争上游。3.竞争;争夺:争先恐后。只争朝夕。4.疑问代词。怎么;如何(见于早期白话):争奈。
衡:1.秤杆。泛指称重量的器具。2.称量(liáng):衡其轻重。3.衡量:衡其得失。4.古又同“横(héng)”。
哎哟,今天咱们来聊聊“蚌鹬争衡”这个成语。说白了,这故事讲的就是河蚌和鹬鸟互相掐架,结果被路过的渔翁捡了便宜。比如,同事小张和小李为了抢项目资源闹得不可开交,结果老板直接把机会给了隔壁组的老王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“蚌鹬争衡”吗?你懂的,内耗到最后,反而让外人占了上风。
那问题来了:为啥这成语能流传千百年?嘿,还不是因为人性里的那点“争强好胜”总在作祟!就像小区里两家水果店天天打价格战,最后顾客全跑去了新开的超市。这时候大家才一拍大腿:“早该合作搞个会员积分啊!”
话说回来,这故事里其实藏着大智慧。比如最近新能源车企互撕技术路线,结果传统车企趁机推出混动车型收割市场。要我说啊,与其盯着对手死磕,不如多琢磨怎么把蛋糕做大。就像我老家那句老话:“掐架的鸡,喂饱了黄鼠狼。”
有人可能要问:难道遇到竞争就躺平?当然不是!关键得学会“战略性后退”。你看互联网大厂们现在都开始搞开源生态了,这就是把“你死我活”变成“你好我好”的聪明法子。毕竟嘛,渔翁能得利的前提,是蚌和鹬都死咬着不放啊。
最后唠叨两句,这成语放在今天特别有现实意义。小到家庭里婆媳为育儿方式吵架,让娃他爸成了夹心饼干;大到国际间贸易摩擦,结果催生第三方货币体系。所以说啊,下次要红脸前先想想:咱们这是在给谁铺红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