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é shén niú guǐ
成语解释:牛头的鬼,蛇身的神。形容作品虚幻怪诞。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
成语出处:清·李必恒《谒浮山禹次昌黎石鼓韵作歌》:“楚俗纷纷竟淫祀,蛇神牛鬼争媕婀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坏人
繁体字形:虵神牛鬼
英文翻译:Snake god ox ghost
蛇:[shé]爬行动物,身体圆而细长,有鳞,没有四肢。种类很多,有的有毒。吃青蛙等小动物,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。[yí]见“逶蛇”。
神:1.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,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、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:神位。财神。无神论。多神教。2.神话中的人物,有超人的能力:料事如神。用兵如神。3.特别高超或出奇,令人惊异的;神妙:神速。神效。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。4.精神;精力:凝神。费神。聚精会神。双目炯炯有神。5.神气:神色。神情。瞧他那个神儿,准是有什么心事。6.聪明;机灵:瞧!这孩子真神。7.姓。
牛:1.哺乳动物。草食,反刍。家牛有黄牛、水牛和牦牛等。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;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;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。中国黄牛有秦川牛、南阳牛、鲁西黄牛、延边黄牛等;水牛有温州水牛、滨湖水牛等良种。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。2.比喻固执、倔强,也比喻威风、神气:牛脾气。牛哄哄。他的样子可真牛。3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4.牛顿的简称。
鬼:1.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叫鬼。2.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:捣鬼。鬼鬼祟祟。3.称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(含轻蔑意):酒鬼。烟鬼。4.指小孩机灵:这孩子真鬼!。小鬼。5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
“蛇神牛鬼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有点吓人,但它可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怪物。比如有人吐槽:“现在网上信息太多,真真假假蛇神牛鬼全混在一起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” 这里说的“蛇神牛鬼”,其实是在比喻那些难以辨别真伪的混乱内容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蛇神牛鬼”形容混乱?这得从它的来源说起。成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《李贺诗序》,原意是形容李贺诗中奇幻的想象力。后来逐渐演变成指代“离奇怪诞的事物”。比如同事抱怨:“公司新系统上线后,流程变得蛇神牛鬼,连老员工都找不到北了。” 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——为什么人们总用它表达“混乱感”?答案藏在它的意象中:蛇和牛本是常见动物,但加上“神鬼”二字,立刻蒙上一层神秘色彩,恰好映射现实中那些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的事物。
我曾在旅游时见过类似场景。某古镇入口挂着“千年古法秘制”招牌的店铺,货架上摆着“陨石能量手链”“量子保健杯”,游客们边拍照边嘀咕:“这不就是蛇神牛鬼大集合嘛。” 这种略带调侃的用法,反而透露出现代人对荒诞现象的接纳态度——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畏惧未知,而是学会了用幽默化解困惑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正在被赋予新生命。自媒体人用它形容短视频平台上五花八门的挑战:“从生吞牙膏到倒立喝可乐,现在的蛇神牛鬼式操作真是层出不穷。” 这种演变恰恰说明,语言就像活水,会随着时代流淌出新的波纹。当我们说某个现象“蛇神牛鬼”时,未必带着批判,更多是感叹世界的多样性——毕竟,正是这些光怪陆离的存在,让生活少了些乏味,多了点探索的乐趣。
下次遇到解释不清的状况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就像最近朋友向我诉苦:“孩子的暑假作业题目,什么‘用三角函数分析红烧肉口感’,简直是蛇神牛鬼!” 你看,它既能精准吐槽,又不失文化底蕴,这才是汉语的魅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