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áo
  • huí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áo huí zhī sǐ

成语解释:蛲:人体寄生虫;蛔:蛔虫。形容不劳而获者终归会失败

成语出处:《燕书》:“蛲蛔所藉以生者,在人肠胃之中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寄生虫的生活

繁体字形:蟯蜖之死

英文翻译:Death of pinworm

蛲蛔之死的意思

蛲:寄生虫,身体很小,白色,像线头。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下部和大肠里,雌虫常从肛门爬出来产卵。患者常觉肛门奇痒,并有消瘦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
蛔:蛔虫,寄生虫。线形,白色或米黄色。成虫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的肠子里。能引起多种疾病,损害健康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
成语评论

“蛲蛒之死”这个成语,字面上说的是蛲虫和蛔虫因为环境突变而死亡,实际用来比喻缺乏远见的短视行为。举个例子:小张为了快速升职,把公司机密卖给竞争对手,结果事情败露后不仅丢了工作,还在行业内臭名昭著——这不就是现代版的“蛲蛒之死”吗?

有人可能会问:虫子死就死了,怎么和人类行为扯上关系?其实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“环境突变”四个字。就像突然被浇了开水的蛲蛔虫,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,往往没给自己留退路。比如前几年爆雷的P2P平台,很多老板明知风险巨大,却抱着“赚快钱就跑”的心态,最终全盘崩坏。

更值得思考的是:为什么人总会陷入这种困境?观察发现,这和“温水煮青蛙”效应刚好相反。蛲蛔虫死于环境突变,而短视者往往败在“环境渐变”。就像熬夜刷短视频的人,明知道伤身体,却总觉得“多看五分钟没关系”,等熬出黑眼圈才后悔。这种缓慢的自我消耗,本质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“蛲蛒之死”。
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发比想象中更实用。与其说它是在批判短视,不如说在强调“动态适应”的重要性。就像疫情期间很多实体店转型线上,这就是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正面案例。毕竟蛲蛔虫不会自己烧开水,但人类完全有能力预判风险。

下次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刻,不妨问问自己:这个决定是蛲蛔虫式的孤注一掷,还是留有余地的智慧选择?毕竟生存的终极智慧,从来都不是对抗变化,而是学会在变化中舞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