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ǔ
  • zhōng
  • jiàng
  • liào
  • huà
  • zuò
  • xiān
  • f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ǔ zhōng wú dà jiàng,liào huà zuò xiān fēng

成语解释:比喻办事缺乏好手,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。

成语出处:清·壮者《扫迷帚》第24回:“‘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’,你这少年,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,怪极!怪极!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感慨

繁体字形:蜀中無大將,廖化作先鋒

英文翻译:There is no general in Shu, Liao Hua is the pioneer

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的意思

蜀:1.朝代名。1.三国之一。参同“”2.十国之一(903—925)。王建建立。建都成都,国号蜀,史称前蜀。为后唐所灭。3.十国之一(933—965)。孟知祥在成都建立。国号蜀,史称后蜀。为北宋所灭。2.四川的别称。

中:[zhōng]1.方位词。跟四周的距离相等;中心:中央。华中。居中。2.指中国:中文。古今中外。3.方位词。范围内;内部:家中。水中。山中。心中。队伍中。4.位置在两端之间的:中指。中锋。中年。中秋。中途。5.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农。中学。中型。中等。6.不偏不倚:中庸。适中。7.中人:作中。8.适于;合于:中用。中看。中听。9.成;行;好:中不中?。这办法中。饭这就中了。10.姓。[zhòng]1.正对上;恰好合上:中选。猜中了。三枪都打中了目标。2.受到;遭受:中毒。中暑。胳膊上中了一枪。
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”。2.古同“”。

将:[jiāng]1.副词。就要;快要:天将下雨。2.介词。把;拿:将革命进行到底。将功赎罪。3.下象棋时直接攻击对方的将或帅:将军。4.带领;搀扶:将幼弟而归。扶将。5.做:慎重将事。6.休养;调养:将养。7.文言副词。又;且:将信将疑。8.助词。表示动作的开始:赶将上去。[jiàng]1.军衔名。将官。在校之上。2.泛指军官:将士。损兵折将。3.带;率领:将兵。[qiāng]请;希望:《将进酒》。

廖:姓。

化:[huà]1.变化;使变化:化脓。化名。化装。顽固不化。泥古不化。化整为零。化悲痛为力量。2.感化:教化。潜移默化。3.熔化;融化;溶化:化冻。化铁炉。太阳一出来,冰雪都化了。糖放到水里就化了。4.消化;消除:化食。化痰止咳。食古不化。5.烧化:焚化。火化。6.(僧道)死:坐化。羽化。7.指化学:理化。化工。化肥。8.后缀。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,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:绿化。美化。恶化。电气化。机械化。水利化。9.姓。10.(僧道)向人求布施:募化。化缘。化斋。化了些米面来。[huā]同“花2”。
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
先:1.时间或次序在前的(跟“后”相对):先进。先例。事先。领先。争先恐后。有言在先。2.表示某一行为或事件发生在前:他比我先到。我先说几句。3.暂时:这件事情先放一放,以后再考虑。4.祖先;上代:先人。5.尊称死去的人:先父。先烈。先哲。6.先前:小王的技术比先强多了。你先怎么不告诉我?7.姓。

锋:1.刀剑等兵器的锐利部分:刀锋。枪锋。2.带头在前列的人:先锋。前锋。3.比喻说话或文章的锋芒:谈锋。笔锋。4.气象学名词。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接触界面,叫做锋面。锋面与地面的交线,称为锋线。有时将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。

成语评论

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一种无奈的局面:当团队或组织中缺乏顶尖人才时,只能让能力普通的人挑大梁。比如某创业公司核心成员离职后,老板不得不让刚入职半年的新人负责关键项目,同事私下调侃:“这下真是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了。”这种场景既反映了现实的窘迫,也暗含对潜力股的信赖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其实关键在于“资源天花板”。当原本的主力军离开或能力不足时,系统为了维持运转,必须挖掘未被开发的潜力——就像三国时期的蜀汉,在五虎上将相继离世后,原本负责后勤的廖化被推上前线。这既是妥协,也是重新洗牌的机会。

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组织文艺汇演,原本的策划组长生病住院,平时负责签到登记的王阿姨主动接下了统筹工作。邻居们笑称这是“社区版廖化当先锋”,但最终演出效果意外地接地气。这说明“廖化”们往往具备被低估的实战能力,缺的或许只是个展示舞台。

从个人视角看,这种现象未必全是消极的。我曾见证过一家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,启用了一批非技术背景的中层管理者牵头项目。起初大家觉得这是“赶鸭子上架”,但这些“廖化”凭借对业务的深刻理解,反而设计出更贴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。危机有时能打破固有认知,创造新的可能性。

如何避免长期陷入这种状态?关键在于建立人才储备机制。就像健身时要锻炼备用肌群,组织也需要培养“第二梯队”。当某科技公司定期轮岗培养复合型人才后,“廖化作先锋”的情况明显减少——因为每个人都在不同领域积累了当“先锋”的资本。这种未雨绸缪的策略,让资源匮乏的被动局面转化为主动的能力建设。

说到底,这个成语更像是一面镜子:照见困境时,既不必妄自菲薄,也不能安于现状。就像春天播种前要翻整土地,人才断档期或许正是梳理体系、激发潜能的好时机。毕竟历史上的廖化最终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,谁能断定今天的“替补选手”不会成为明天的中流砥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