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ǔ bǐ èr sēng
成语解释:蜀:四川;鄙:边境;僧:和尚。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
成语出处:《白鹤堂时文集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不同条件的人
繁体字形:蜀鄙二僧
英文翻译:Two monks of Shu despicable
蜀:1.朝代名。1.三国之一。参同“汉”2.十国之一(903—925)。王建建立。建都成都,国号蜀,史称前蜀。为后唐所灭。3.十国之一(933—965)。孟知祥在成都建立。国号蜀,史称后蜀。为北宋所灭。2.四川的别称。
鄙:1.(见闻)浅薄;(品质)恶劣:鄙陋。卑鄙。2.看不起:可鄙。鄙夷。3.边远的地方:边鄙。4.谦辞。用于自称:鄙人。鄙见。
二:1.数目。一加一的和。2.序数:一穷二白。3.两样:不二价。
僧:1.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;和尚:僧人。僧衣。[僧伽之省,梵saṃgha]2.姓。
“蜀鄙二僧”这个成语出自清代彭端淑的《为学》,字面意思是四川偏远地区的两个和尚。但它的核心想表达什么?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同事小王总说想学编程,但纠结于没有好电脑和课程资源;而实习生小李用着二手笔记本,靠着免费网课三个月就做出了项目原型。这不就是典型的“富和尚光说不练,穷和尚反而先到南海”吗?
有人可能会问:资源多难道不是优势吗?其实关键在于行动力。就像现在很多人收藏健身视频却从不锻炼,囤积电子书却从不翻开——物质的“富”反而成了拖延的借口。成语里那个富和尚准备了二十年船都没出发,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在等待“完美时机”中虚度光阴?
个人认为这个故事的现代价值在于打破“准备主义陷阱”。去年我辅导过的大学生创业团队,拿着简陋的商业计划书直接去市场测试,三个月迭代六次产品,比那些等天使投资的团队更快验证了商业模式。这印证了蜀鄙二僧的智慧:条件永远不完美,但行动本身会产生解决方案。
或许有人质疑:盲目行动不会失败吗?其实成语强调的是“立志而行”。就像那个穷和尚,他明确知道南海的方向,带着水瓶饭钵就上路,途中自然会找到补给。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反而容易让人迷失方向,比起装备精良却原地打转,清晰的行动目标配上持续改进,才是破局关键。
最后想说,这个诞生于清朝的成语,在今天的职场、创业、学习场景中依然鲜活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常犯的“等万事俱备”的思维惰性。下回当你想说“等我买了XX就…”时,不妨想想那两个四川和尚——决定能否到达南海的,从来不是行囊的轻重,而是脚步是否迈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