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ng jiā lǐ shǒu
成语解释:精通这种业务的人。里手:内行人。
成语出处: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:“批评东西的毛病,说那东西的出处,着实是个行家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;指精通这种业务的人
繁体字形:行家裏手
英文翻译:expert
行:[háng]1.行列:双行。杨柳成行。2.排行:您行几?。我行三。3.行业:内行。同行。在行。懂行。改行。各行各业。干一行,爱一行。行行出状元。4.某些营业机构:商行。银行。车行。5.用于成行的东西:一行字。几行树。两行眼泪。[hàng]见〖树行子〗。[héng]见〖道行〗。[xíng]1.走:步行。人行道。日行千里。2.古代指路程: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3.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:行装。行程。行踪。西欧之行。4.流动性的;临时性的:行商。行营。5.流通;推行:行销。发行。风行。6.做;办:举行。执行。试行。行医。行不通。简便易行。行之有效。7.表示进行某项活动(多用于双音动词前):另行通知。即行查复。8.(旧读xìng)行为:品行。言行。罪行。兽行。9.可以:行,咱们就照这样办吧。算了,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。10.姓。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“行家里手”这个词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老派?其实它形容的是那些在某个领域特别专业的人。比如你常听到的“张师傅修车二十年,早就是行家里手了”,这句话里既点明了经验,又强调了专业性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怎样才能算得上行家里手?”其实关键不在于资历深浅,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比如程序员小刘虽然才入行三年,但能快速定位代码漏洞,团队遇到难题都找他——这种“关键时刻顶得住”的特质,恰恰符合行家里手的定义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行家里手往往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。去年参观茶厂时,制茶师傅单凭茶叶的卷曲度就能判断烘焙火候,这背后是成千上万次实践积累的直觉。这种能力,书本上可学不会。
“现代社会还需要行家里手吗?”这个问题值得探讨。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,单纯重复性技能确实可能被替代。但真正的行家里手擅长的是创造性应用,就像资深教师能把枯燥知识点转化成生动案例,这种人性化的智慧机器难以复制。
观察发现,成为行家里手有个隐形门槛——持续迭代的能力。认识的设计师老王,十年前做平面设计,现在转型做VR交互,他说:“这行没有永远的专家,只有不断升级的玩家。”这话点破了现代专业发展的本质。
最后想说,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耕,比盲目追求“全能”更重要。就像邻居李阿姨专注社区绿化二十年,现在连市政部门都来请教。这种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坚持,或许就是成为行家里手最朴素的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