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ē
  • tóu
  • xià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ē tóu xiàng dǐ

成语解释:见“街头巷尾”。

成语出处:刘大白《卖花女》诗:“杏花红了,梨花白了,街头巷底声声叫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大街小巷

繁体字形:街頭巷底

英文翻译:streets and lanes

街头巷底的意思

街:街道,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:大街小巷。
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
巷:[xiàng]1.较窄的街道:深巷。陋巷。一条小巷。街头巷尾。街谈巷议。2.(Xiàng)姓。[hàng]巷道。

底:[dǐ]1.最下面的部分:底层。底座。底下(a.下面;b.以后)。海底。底肥。2.末了:年底。月底。到底。3.根基,基础,留作根据:刨根问底。底蕴。底稿。底版。4.图案的基层:白底蓝花的瓶子。5.何,什么:底事伤感。6.古同“”,达到。[de]同“”。

成语评论

“街头巷尾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大街的入口和小巷的尽头”,用来形容城市中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的情景。比如清晨的早餐摊,老板一边炸油条一边和熟客唠家常,这种烟火气就是典型的“街头巷尾”画面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这个成语总被用来描述生活场景?”其实答案藏在细节里——它自带“平凡却真实”的气质。比如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,总有三五老人摇着蒲扇下象棋,棋盘边还放着半壶凉茶。这样的场景既不宏大也不精致,但正是这些碎片拼成了城市的温度。

记得去年台风天,街角五金店的王叔把库存的雨伞全搬出来免费借给路人。第二天巷子口的墙上就贴了张手写感谢信,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暖意。这种自发的善意传递,或许才是“街头巷尾”最动人的注脚。

如今外卖app能半小时送餐上门,但很多人还是愿意多走两步去巷子深处的手工面馆。木桌上的划痕,老板记得熟客口味的小本子,这些细节构成的人情网络,恰恰是科技难以复制的存在。个人觉得,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现场,默默守护着城市的灵魂。

傍晚时分,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抹过巷口的砖墙。放学归来的孩童追逐着滚动的铁环,车铃叮当声中飘来隔壁院子的炒菜香。这样的日常画卷,每天都在不同的街巷里循环播放,无声诉说着“人间值得”的朴素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