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shān méng jīng
成语解释:被:披;苫:用草做成的垫;蒙:冒着。披着草苫子,顶着用荆棘编的器物。形容受尽艰辛,吃尽劳苦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乃吾祖离被苫盖、蒙荆棘,以来归我先君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被苫蒙荆
英文翻译:Covered and covered
被:[bèi]1.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:被子。被单。棉被。毛巾被。羽绒被。被褥。2.盖,遮覆:被覆。泽被后世(恩惠遍及后代)。3.遭遇,遭受:被灾。被难(nàn)。4.介词,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:他被(老板)辞退了。5.用在动词前,表示受动:被动。被告。被批评。被剥削。[pī]古同“披”,覆盖。
苫:[shān]1.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:草苫子。2.姓。[shàn]用席、布等遮盖:要下雨了,快把场里的麦子苫上。
蒙:[méng]1.蒙昧:启蒙。2.遮盖:蒙上头巾。3.承受;遭受:承蒙指教。蒙难。4.形容雨点细小:蒙蒙细雨。5.忠厚的样子。6.“蒙眬”的“蒙”。[mēng]1.欺哄:休想蒙人。2.随便胡猜:瞎蒙。3.昏迷:头发(fā)蒙。[měng]蒙古族。
荆:1.灌木。种类很多。多丛生,枝条柔软,可编筐篓。2.古时用荆条做成的刑杖:负荆请罪。3.春秋时楚国也称荆。
“被苫蒙荆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它的字面意思是“披着草席、顶着荆棘”,通常用来形容人经历艰难困苦却依然坚持前行。比如我们可以说:“创业初期,他被苫蒙荆般四处奔波,白天跑客户,晚上写方案,终于让公司站稳了脚跟。”这里的“被苫蒙荆”既凸显了过程的艰辛,又暗含了不轻言放弃的韧性。
为什么用“草席”和“荆棘”来比喻困难?古代没有现代便利的衣物和工具,草席象征简陋的生活条件,荆棘则代表前进路上的阻碍。二者组合起来,画面感极强——就像一个人衣衫褴褛地穿越布满尖刺的丛林,每走一步都可能被划伤,但依然选择继续向前。
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依然适用。比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学生为了考研,每天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,用咖啡提神,用旧课本反复练习。旁人或许觉得他“活得太苦”,但对他而言,这种被苫蒙荆的状态反而是靠近目标的必经之路。正如一位作家所说:“痛苦本身没有意义,赋予它意义的永远是人的选择。”
有人会问:既然这么辛苦,为什么不绕开荆棘?这里藏着成语的深层智慧——被苫蒙荆不是歌颂苦难本身,而是强调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。就像登山者不会因为山陡路滑就放弃登顶,他们清楚有些障碍无法回避,只能直面并跨越。这种态度在职场转型、科研攻关等场景中尤为珍贵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当代价值在于破除“捷径思维”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“三天速成”“无痛逆袭”的内容,但真正重要的事往往需要被苫蒙荆的沉淀。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意,不如像古人那样,把草席当作铠甲,把荆棘当作试金石。毕竟,泥泞的路上才会留下最深的脚印。
下次遇到棘手的问题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那些看似狼狈的坚持,终会在某个转角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