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è zì jiáo chǐ
成语解释:眦:眼眶。瞪眼欲裂,牙齿紧咬。比喻愤怒到了极点。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跋傅给事帖》:“某甫成童,亲见当时士大夫,相与言及国事,或裂眦嚼齿,或流涕痛哭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愤怒时
繁体字形:裂眥嚼齒
英文翻译:Split canthus and chewing teeth
裂:[liè]1.破而分开;破成两部分或几部分:分裂。破裂。决裂。裂纹。裂开。四分五裂。手冻裂了。2.叶子或花冠的边缘上较大较深的缺口。[liě]东西的两部分向两旁分开:衣服没扣好,裂着怀。
眦:上下眼睑的接合处,靠近鼻子的叫内眦,靠近两鬓的叫外眦。通称眼角。
嚼:[jiáo]上下牙齿磨碎食物:细嚼慢咽。肉没有烧熟,嚼不烂。咬文嚼字。[jué]义同“嚼”(jiáo),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:咀嚼。过屠门而大嚼。[jiào]见〖倒嚼〗(dǎojiào)。
齿:1.牙12.物体上齿形的部分:锯齿儿。梳齿儿。篦子缺了几个齿儿。3.带齿儿的:齿轮。4.并列;引为同类:齿列。不齿于人类。5.年龄:序齿。齿德俱尊。6.说到;提起:齿及。不足齿数(shǔ)。
“裂眦嚼齿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?先别慌,咱们拆开看:裂眦是瞪大眼睛到眼角快裂开,嚼齿是咬牙切齿。合起来就是形容人极度愤怒的状态。比如:“老张发现合同被人动了手脚,当场裂眦嚼齿地拍桌子,吓得会议室鸦雀无声。”
有人问:这种成语现在用得上吗?其实生活中常见得很!比如外卖小哥的餐被偷了,他气得边跺脚边骂人;家长看到孩子偷偷改成绩单,瞬间血压飙升——这些场景都能用“裂眦嚼齿”生动刻画。不过要注意,这词儿更适合书面表达或正式场合。
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古人会用身体反应描写情绪?这其实藏着文化密码:在没有心理学术语的年代,人们通过“瞪眼咬牙”这类外在表现传递内心激烈波动。就像现在说“气到脑壳疼”,本质是一样的表达逻辑。
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像情绪的放大镜。现代人常说“气炸了”,但“裂眦嚼齿”的画面感更强烈,能精准传递那种临界点的暴怒。不过话说回来,与其真把自己气成这样,不如学学深呼吸——毕竟伤肝伤肺还伤人际关系。
最后留个小观察:你会发现这类成语正在悄悄变身。年轻人更爱用“气到裂开”“原地爆炸”等网络用语,但下次写文章时用“裂眦嚼齿”,说不定能让人眼前一亮。语言就像流动的河,老词新用反倒有种特别的韵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