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iè
  • cháng
  • guǒ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iè cháng guǒ xī

成语解释:裂:裁,扯;裳:下衣。撕裂衣服包裹受伤的膝盖。形容行路的急切与艰辛

成语出处:汉·赵晔《吴赵春秋·阖闾内传》:“申包胥知不可,乃之于秦,求救楚,昼驰夜趋,足踵墌劈,裂裳裹膝,鹤倚哭于秦庭,七天七夜不绝声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裂裳裹膝

英文翻译:Split clothes and wrapped knees

裂裳裹膝的意思

裂:[liè]1.破而分开;破成两部分或几部分:分裂。破裂。决裂。裂纹。裂开。四分五裂。手冻裂了。2.叶子或花冠的边缘上较大较深的缺口。[liě]东西的两部分向两旁分开:衣服没扣好,裂着怀。

裳:[cháng]古指裙子。[shang]“衣裳”的“裳”。

裹:1.(用纸、布或其他片状物)缠绕;包扎:包裹。裹腿。用绷带把伤口裹好。2.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:土匪逃跑时裹走了村子里的几个人。3.吸(奶):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裹奶。4.姓。

膝:1.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。通称膝盖。2.(Xī)姓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"裂裳裹膝"这个成语,你可能在古装剧里听过类似的情节:某位侠客在荒郊野岭受伤,情急之下撕下衣襟包扎伤口。这个成语字面意思就是用撕破的衣服包裹膝盖,但它的实际含义远比字面更耐人寻味。

先来看个具体场景: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《游记》中记载,某次他深入西南山区考察,裤腿被荆棘划破十几个口子。当他发现膝盖被岩石磨出血时,直接撕下布条进行包扎,继续翻越了三座山头。这个真实事例完美诠释了"裂裳裹膝"的原始语境——在困境中就地取材解决问题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?这其实反映了古代物资匮乏的现实。就像现代人遇到突发情况会用手帕止血一样,古人随身衣物就是最易得的应急材料。不过成语演化到今天,更多用来比喻在紧要关头果断采取应急措施的精神。

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这个成语常被误解为"不惜代价"。但细究徐霞客的例子就会发现,他包扎后仍继续完成科考任务,说明核心在于"解决问题"而非"自我牺牲"。就像现代职场中,遇到项目危机时临时调整方案,虽不完美却能保住整体进度,这正是"裂裳裹膝"智慧的现代演绎。

再看个对比案例:北宋文豪苏轼被贬黄州时,曾用竹筒代替砚台写诗。友人劝他购置新砚,他却笑称"此竹腹中空,正可容墨"。这种变通思维与"裂裳裹膝"异曲同工,都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应急智慧不等于长期将就。就像包扎伤口后仍需找郎中治疗,工作中应急方案也需后续完善。成语给我们的启示,或许是在突发状况下既要果断行动,也要清醒认知临时措施的局限性。

当我们谈论传统文化中的成语时,常常能发现跨越时空的处世哲学。"裂裳裹膝"背后那种直面困难、灵活应对的态度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它提醒我们:解决问题的钥匙,往往就藏在眼前的资源里。

"裂裳裹膝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