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óu xiōng jū wán
成语解释:裒:刨除;鞠:阻塞。清除凶狠的人,制止贪婪的人
成语出处:《献平淮夷雅表》:“被昏卒狂,裒凶鞠顽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裒凶鞠頑
英文翻译:He is fierce, but he is stubborn
裒:1.聚:裒辑。裒然成集。2.取出:裒多益寡(取有余,补不足)。
凶:1.恶;残暴:凶狠。穷凶极恶。2.伤害人的行为:行凶。3.厉害:来势很凶。闹得太凶了。4.不幸;不吉利。与“吉”相对:凶多吉少。5.指收成很坏;闹饥荒:凶年。
鞠:1.抚育:鞠养。鞠育。2.古代的一种实心球。皮制,里面填毛:蹴鞠。3.弯曲:鞠躬。4.古又同“鞫”。5.古又同“菊(jú)”。
顽:1.愚蠢无知:冥顽不灵。2.不容易开导或制伏;固执:顽梗。顽疾。顽敌。3.顽皮:顽童。4.姓。5.同“玩1”。
“裒凶鞠顽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复杂,但其实背后藏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。它的字面意思是“收聚凶恶之人,教育顽固之徒”,简单来说,就是面对混乱局面时,既要果断压制问题,又要耐心引导犯错的人。比如一个社区里有人闹事,管理者如果直接驱逐闹事者,可能引发更大矛盾;但若只是口头劝说,又显得软弱。这时候“裒凶鞠顽”的思路就派上用场了——先控制住危险行为,再通过沟通化解对立情绪。
核心问题:这个成语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仍有意义?其实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类似场景。比如公司团队里有人总爱挑刺,领导如果直接批评,可能打击积极性;放任不管又影响效率。这时候不妨参考“裒凶鞠顽”:先明确规则底线(裒凶),再单独找对方谈心了解真实想法(鞠顽)。我曾在项目组遇到这种情况,有个同事总质疑方案,后来发现他其实掌握着关键数据。通过私下沟通,反而把他的质疑转化成了改进建议。
生活中更常见的可能是教育场景。孩子沉迷手机,家长如果强行没收(裒凶)可能引发逆反,但完全不管(不鞠顽)又会耽误学习。有位老师分享过经验:她先和学生约定每天游戏时间(设定边界),再引导他们用手机查学习资料(转化用途),半年后这个班整体成绩提升了20%。这种既有约束又有引导的方式,正是成语智慧的现代实践。
有意思的是,这种思维还能用在自我管理上。比如想戒掉熬夜,光靠意志力压制(单方面裒凶)很难成功。有位程序员朋友的做法是:先卸载所有短视频APP(消除诱惑),同时培养晨跑习惯(建立替代行为),三个月后生物钟自然调整了。这让我想到,对待自身缺点时,也需要“刚柔并济”的策略。
当然,实际操作中要避免走向极端。曾经有企业为整顿纪律,把迟到罚款定得过高,结果员工宁愿请假也不愿赶时间,这就是“裒凶”过度的反效果。真正的智慧在于分寸把握——就像中医讲究的“扶正祛邪”,解决问题不能只看表面,更要理解背后的成因。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启示:在秩序与包容之间,永远需要寻找动态平衡。
观察身边那些处理矛盾的高手,他们往往既有原则性的坚持,又具备共情能力。这种特质在人际交往、团队管理中尤为珍贵。当我们将“裒凶鞠顽”从成语变成行动指南时,或许能更从容地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