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ù jiàng shāo xīn
成语解释:指著作无价值或不受重视
成语出处:康有为《与菽园论诗》诗:“吟风弄月各自得,覆酱烧薪空尔悲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覆醬燒薪
英文翻译:Braised salary with sauce
覆:1.盖住:覆盖。被覆。天覆地载。2.底朝上翻过来;歪倒:颠覆。前车之覆,后车之鉴。3.同“复2”
酱:1.一种调味品。用发酵后的豆、麦等加盐制成:黄酱。甜面酱。2.像酱的糊状食物:果酱。芝麻酱。3.用酱或酱油腌制(菜蔬):酱了点黄瓜。4.用酱或酱油腌制的(菜蔬):酱萝卜。5.一种烹饪方法。和卤的做法相似,只是最后需把汤汁烧稠,使浓汁附盖在原料上。
烧:1.使东西着火:燃烧。烧毁。烧煤取暖。2.加热或接触某些化学药品、放射性物质等使物体起变化:烧水。烧饭。烧砖。烧炭。盐酸把衣服烧坏了。3.烹调方法,先用油炸,再加汤汁来炒或炖,或先煮熟再用油炸:烧茄子。红烧鲤鱼。烧羊肉。4.烹调方法,就是烤:叉烧。烧鸡。5.发烧:他现在烧得厉害。6.比正常体温高的体温:烧退了。退烧了。7.过多的肥料使植物体枯萎或死亡。8.因财富多而忘乎所以:有两个钱就烧得不知怎么好了!
薪:1.柴火:釜底抽薪。米珠薪桂。2.薪水:加薪。发薪。月薪。年薪。3.姓。
哎哟,这“覆酱烧薪”的成语可真是冷门中的冷门啊!说白了,它原意是指文章或著作被拿来盖酱缸、当柴烧,比喻作品不受重视甚至被糟蹋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古代有个秀才写了本诗集,结果被邻居大娘拿去垫腌菜坛子,这不就是活生生的“覆酱烧薪”现场?
等等,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“现在还有人这么对待文字作品吗?”别说,还真有!比如有个程序员熬夜写了篇技术博客,结果被同事误以为是草稿纸,顺手拿来记外卖电话——这不就是数字时代的“覆酱烧薪”嘛!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事儿倒也不见得全是坏事,毕竟能被当成“生活实用品”,也算另类价值嘛。
不过说正经的,咱们得琢磨下核心问题:为啥好东西会被埋没?依我看呐,有时候就像吃火锅捞不到毛肚——不是毛肚不好吃,是筷子没找准角度。好比梵高生前卖不出去的画,你说那能怪颜料不好吗?这道理放在现代职场也成立,你的方案可能只是暂时没遇上识货的伯乐。
个人觉得啊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覆酱烧薪”反而成了常态。你看那些短视频平台上,多少优质内容刚冒头就被新热点覆盖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“快餐式传播”倒逼创作者必须更注重内容质量与传播技巧的结合,这不就是新时代的生存智慧吗?
最后唠叨一句:甭管是竹简时代的酱缸盖,还是5G时代的流量池,好东西终归会发光的。就像我妈总说的:“咸菜坛子底下的诗稿,指不定哪天就被考古学家当宝贝挖出来呢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