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n kě ér jìn
成语解释:见到形势有利就进军。后指有把握就行动。
成语出处:汉 荀悦《汉纪 高帝纪》:“赵兵出国迎战,见可而进,知难而退,怀内顾之心,无必死之计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;指有把握就行动
繁体字形:見可而進
英文翻译:Go ahead with what you see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进:1.向前或向上移动、发展,与“退”相对:前进。上进。推进。跃进。进退。进取。进击。进驻。进行(xíng)。进而。2.入,往里去:进见。进谒。进谗。3.吃,喝:进食。进餐。滴水未进。4.收入或买入:进账。进货。日进斗金。5.奉上,呈上:进言。进奉。进献。6.旧式房院层次,这所宅子是两进院。
“见可而进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看到可行的机会就前进”,常用来形容抓住时机、果断行动的态度。比如有人想创业,前期调研发现市场需求明确、竞争压力可控,于是决定放手一搏,这就是典型的“见可而进”。但问题来了:怎么判断什么是“可”?什么时候该“进”?
举个例子,小王在公司负责新项目开发。团队初期讨论时,有人质疑市场风险,但小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用户痛点的解决方案存在缺口,于是力排众议推动项目落地。结果产品上线后迅速获得用户认可。这里的关键在于,小王没有盲目乐观,而是用事实支撑决策,将“可”建立在调研基础上,避免了“拍脑袋”式的冒进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冲动行事”有什么区别?核心区别在于“见可而进”强调观察与判断的过程。比如炒股时,有人看到股票连涨三天就急忙买入,这叫跟风;而有人研究企业财报、行业趋势后,在技术指标出现买入信号时操作,这才算“见可而进”。前者依赖情绪,后者依赖系统化分析。
生活中也常见这类场景。朋友拉你合伙开奶茶店,你是立即答应还是先考察?这时候需要思考:周边客流量如何?同类店铺存活率多高?自己是否有管理经验?把这些“可”的条件列清楚,再决定是否“进”,远比单纯相信“网红店肯定火”更靠谱。毕竟,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细节里。
我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反而增加了“见可而进”的难度。我们每天接触海量资讯,容易把“可能性”错当“可行性”。比如自媒体鼓吹“副业月入过万”,很多人头脑一热就投入,却忽略了时间成本和个人能力匹配度。这时候更需要冷静区分哪些是真实的“可”,哪些只是表象诱惑。
不妨把“见可而进”想象成过马路:绿灯亮起时,你仍要左右观察确认安全,然后快速通过。这个成语既不是教人畏首畏尾,也不是鼓励横冲直撞,而是强调在充分准备后把握时机的能力。当你能清晰识别绿灯,又具备快速通过的执行力时,人生道路自然会越走越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