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n shí zhī jī
成语解释:时:时势,时世;幾:细微的迹象,先兆。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
成语出处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四年》:“监军之计在于持牢,而非见时知幾之变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见时知幾
英文翻译:What do you know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时:1.时间(对空间而言):时空观念。2.时代;时候:古时。唐时。战时。3.时间单位。旧指时辰,现指小时,即一日(一个昼夜)的二十四分之一。4.指规定的时间:按时上班。过时作废。5.季节:四时如春。6.现在的;当时的:时事。时兴。7.时俗;时尚:入时。8.副词。时常:时时。时有错误。9.有时候:时阴时晴。10.时机:不误农时。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幾:[jī]1.細微。見“幾希”、“幾微”等條。2.危殆、危險。《詩經•大雅•瞻卬》:“天之降罔,維其幾矣。”《漢書•卷一•高帝紀上》:“楚兵罷食盡,此天亡之時,不因其幾而遂取之,所謂養虎自遺患也。”3.將近、相去不遠:“幾及”、“庶幾”。《史記•卷五十五•留侯世家》:“漢王輟食吐哺,罵曰:‘豎儒!幾敗而公事!’”4.豈。《史記•卷九十一•黥布傳》:“人相我當刑而王,幾是乎?”5.預兆、細微的跡象。《易經•繫辭下》:“君子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。”明•方孝孺《深慮論》:“其於治亂存亡之幾,思之詳而備之審矣。”6.時期、機會。《詩經•小雅•楚茨》:“卜爾百福,如幾如式。”《左傳•定公元年》:“子家子不見叔孫,易幾而哭。”[jǐ]1.詢問數量的多少:“幾個人”、“幾點鐘”。唐•王翰《涼州詞二首之一》:“醉臥沙場君莫笑,古來征戰幾人回?”2.表示不定的數目:“少年十幾二十時”、“他才十幾歲。”3.何、哪,表時間的疑問詞。見“幾何”、“幾曾”等條。
“见时知幾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重要的能力——通过观察细微的迹象,预判未来的变化。举个例子:一位果农发现今年春天雨水偏少,果断调整了灌溉计划,结果在夏季干旱时,他的果园反而丰收了。这就是典型的“见时知幾”:从气候的微小异常中,提前采取了行动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普通的‘未雨绸缪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,“见时知幾”更强调对时机的精准把握。比如创业者发现某个小众产品的网络搜索量突然增加,虽然数据量不大,却能推断出潜在的市场需求,快速推出相关服务,这就是抓住“时”与“幾”的结合点。
生活中如何练习这种能力?不妨试试“逆向观察法”。比如你发现同事最近总在午休时学习编程课程,可以推测公司可能有数字化转型的计划。这时候主动提升相关技能,或许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。这种观察不是“瞎猜”,而是基于线索的逻辑推演。
个人认为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见时知幾”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了。很多人习惯被动接受结果,却忽视了前期征兆的价值。就像股票市场的波动曲线,真正的高手往往在曲线转折前就已布局。培养这种能力,本质上是在训练自己成为生活的“趋势解读器”。
最后分享一个真实案例:某小区物业经理发现垃圾分类的投诉量连续三周下降,结合快递柜里增多的环保书籍,他判断居民环保意识在提升。于是提前联系机构开展旧物改造活动,结果参与率超预期。这个例子告诉我们,日常细节里藏着改变现状的钥匙——关键是能否发现并转动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