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ì yī qiú shí
成语解释:觅:寻找。寻找穿的和吃的
成语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看你既不是官员赴任,又不是买卖经商,更不是觅衣求食,究竟有什么要紧的勾当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生存需要
繁体字形:覓衣裘食
英文翻译:Looking for clothes and food
觅:找。寻求:觅食。觅路。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“觅衣求食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其实啊,说的就是人们为了基本生活需求到处奔波的状态。比如古代逃荒的百姓,背着包袱走几十里地,就为找块能种粮食的田;或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揣着简历挤地铁,在招聘会现场转悠大半天,这些场景都能用这个成语来形容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看看凌晨四点就出摊的早餐店主,或是跨省打工的建筑工人就知道了——现代社会中,依然有很多人在为保障基本生活而持续努力。这种生存本能驱动的奔波,正是成语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。
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: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“觅衣求食”的内涵正在扩展。比如自由职业者同时接五六个项目,表面看是为赚更多钱,本质还是在构建抵御风险的生活保障。这种主动创造安全网的行动,何尝不是新时代的“觅衣求食”?
观察市集里的手艺人最能体会这种精神。有位做糖画的老伯告诉我,他二十年如一日出摊,不是因为缺钱,而是“要让传统手艺能养活手艺人”。这种将技艺传承与生存需求结合的态度,让“觅衣求食”多了文化坚守的深意。
当我们说某人“整天觅衣求食”时,常常带着同情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为生活打拼的状态恰恰体现着生命的韧性。就像沙漠植物在干旱中伸展根系,人类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,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。
下次遇到为生活奔波的人,不妨多份理解。每个努力觅衣求食的身影,都在编织着社会发展的经纬线。那些挤早高峰地铁的上班族,田间弯腰劳作的农民,深夜送外卖的小哥,他们用具体行动诠释着:生存本身,就是值得尊重的奋斗史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