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ǎn
  • wén
  • biàn
  • ji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ǎn wén biàn jiàn

成语解释:指见识多,能说会道

成语出处:汉 袁康《越绝书 外传纪策考》:“为人览闻辩见,目达耳通,诸事无所不知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见识多

繁体字形:覽聞辯見

英文翻译:To see, to hear, to see

览闻辩见的意思

览:看:游览。展览。浏览。阅览。一览无余。
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
辩:争论;说明是非、真假:能言善辩。不容分辩。
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”,现存。

成语评论

览闻辩见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用起来其实特别接地气。举个例子,小张最近想买新能源汽车,他先上网查了不同品牌的评测,又问了身边开电车的朋友,还特意去4S店试驾了三次。同事问他:“你折腾这么久不累吗?”小张笑着说:“这叫‘览闻辩见’——多看、多听、多比较,才能避开广告陷阱,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车。”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?直接听专家的不就行了?”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。专家意见固然重要,但如果只依赖单一信息源,很容易陷入“信息茧房”。比如去年某网红护肤品爆火,博主们齐声夸赞“成分安全”,结果不少用户用了过敏。后来才发现,这些博主都收了品牌方的广告费。如果当时有人愿意“览闻辩见”,查查药监局的备案信息,问问皮肤科医生,或许就能避免踩坑。

再举个职场中的例子。市场部的小李在做竞品分析时,不仅收集了行业报告,还伪装成客户给竞争对手打电话咨询,甚至混进对方用户的微信群观察反馈。主管问他为什么这么拼,小李的回答很有意思:“报告是‘闻’,实地调查是‘见’,把两者放在一起‘辩’,才能看出数据背后的门道。”三个月后,他提出的产品改进方案让公司市场份额提升了15%。
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觉得“览闻辩见”太费时间。但换个角度想,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反转新闻,昨天还在刷屏的热点,明天就可能被证实是谣言。如果我们养成“先别急着站队,多方查证再下结论”的思维习惯,反而能节省大量被误导后补救的时间。就像老话说的: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这个成语教我们的其实是种生存智慧。

我个人觉得,“览闻辩见”在短视频时代格外重要。当我们刷着15秒的劲爆片段时,算法正在不断投喂我们喜欢的内容。这时候主动跳出信息舒适区,去听听不同立场的声音,就像给大脑做“有氧运动”。毕竟,真实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,那些需要仔细分辨的灰色地带,往往藏着最关键的真相。

说到底,这个成语不是在要求我们变成“考据狂”,而是提醒保持开放的心态。就像吃火锅选蘸料,有人爱麻酱有人喜油碟,但尝过所有调料再作决定的人,既不会错过美味,也不会固执己见。下次遇到争议话题时,不妨先默念这四个字——多看、多听、多想想,说不定就能发现意料之外的风景。

"览闻辩见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