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u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ú sù fú zuì

成语解释:觳觫:恐惧得发抖的样子。指惶恐认罪

成语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认罪

繁体字形:觳觫伏辠

英文翻译:To examine and subdue a crime

觳觫伏罪的意思

觳:〔觳觫〕因恐惧而发抖。觫(sù)。

觫:见〔觳觫〕

伏:1.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;趴:伏案。伏在桌子上。2.低下去:起伏。此起彼伏。3.隐藏:潜伏。伏击。昼伏夜出。4.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;伏天:入伏。初伏。三伏天。每伏十天。5.屈服;低头承认;被迫接受:伏诛。6.使屈服;降伏:降龙伏虎。7.姓。8.伏特的简称。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,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。

罪:1.犯法的行为:罪大恶极。立功赎罪。2.过失:不应归罪于人。3.依法给予的刑罚;惩处:判罪。待罪。4.苦难;痛苦:受罪。

成语评论

看到“觳觫伏罪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会先愣一下——这四个字怎么读?什么意思?其实它的读音是“hú sù fú zuì”,形容人因恐惧而发抖、低头认罪的样子。那么问题来了:这个成语到底用在哪些场景?它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?

举个例子,古装剧里常有这样的情节:官员贪污被发现后浑身发抖,跪在地上说“臣知罪”。这时候画外音如果配上“他觳觫伏罪的模样令人唏嘘”,观众马上就能get到人物又害怕又悔恨的状态。这种画面感的表达,比直接说“他害怕地认罪”生动得多。

再想想现实生活,学生作弊被老师当场发现,手抖得握不住笔,低着头小声说“老师我错了”,算不算现代版的“觳觫伏罪”?这种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的高度契合,恰恰说明成语的生命力可以跨越时空。有人认为这类古语已经过时,我倒觉得它们像语言的活化石,只要场景合适,随时能焕发新生。

不过要注意,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把握分寸。比如描述犯罪嫌疑人认罪,用“觳觫伏罪”既准确又文雅;但如果是朋友间的小过失道歉,用这个词就显得夸张了。语言就像调味料,关键看用在什么菜里。

透过这个成语,我们还能看到传统文化对“认罪态度”的重视。古人认为颤抖不仅是恐惧的表现,更是良知未泯的证明。这种对人性的细腻观察,放在今天依然有启示——法律审判时除了事实认定,当事人的悔过表现同样值得关注。毕竟,引导犯错者真心悔改,比单纯的惩罚更有社会价值。

下次在书里看到“觳觫伏罪”,不妨停下来想一想:这个颤抖着认错的人,究竟是迫于压力还是真心悔过?成语背后的这层思考,或许比词语本身更有意思。生活中我们也会犯错,但比起害怕惩罚时的战战兢兢,发自内心的反思改正才是更可贵的成长。

"觳觫伏罪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