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ǐng
  • kuì
  • jué
  • ló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ǐng kuì jué lóng

成语解释:发出很大的声音,使昏聩的人觉醒,耳聋的人感知。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

成语出处:陈去病《论戏剧之有益》:“贤士大夫主持风教,固宜默握其权,时与厘定,以为警愦觉聋之助,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唤醒糊涂麻木

繁体字形:警憒覺聾

英文翻译:Be alert and deaf

警愦觉聋的意思

警:1.戒备:警惕。警戒。2.(感觉)敏锐:机警。警觉。3.使人注意(情况严重);告诫:警报。警告。警世。惩一警百。4.危险紧急的情况或事情:火警。报警。5.警察的简称:民警。武警。交通警。6.姓。

愦:糊涂;昏乱:昏愦。愦乱。

觉:[jué]1.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:感觉。知觉。触觉。视觉。觉察。2.醒悟:觉悟。觉醒。“觉今是而昨非”。[jiào]睡眠(从睡着到睡醒):午觉。睡了一大觉。

聋:耳朵听不见声音,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:聋哑。耳聋眼花。

成语评论

警愦觉聋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背后藏着一种“唤醒”的力量。比如公司会议上,部门主管看到团队成员对项目风险视而不见,突然提高音量说:“我们必须警愦觉聋!数据下滑不是偶然,现在调整方案还来得及。”原本低头刷手机的同事纷纷抬头,开始认真讨论应急预案。这种场景就像给打瞌睡的人泼了杯冰水——虽然刺激,但确实有效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直接批评不就行了吗,为什么要用这么冷门的成语?其实成语的“陌生感”反而能制造认知冲击。就像我们常对沉迷游戏的表弟说“少玩点手机”没用,但如果说“你这是在温水煮青蛙”,他反而会愣住思考。语言形式的转换有时比内容本身更能触发反思。

这个成语在家庭教育中也值得尝试。比如孩子数学考试连续三次不及格却满不在乎,家长可以指着错题本说:“这些红叉就像警愦觉聋的信号灯,它们在提醒你要改变学习方法了。”比起“你怎么又考砸了”的指责,用比喻包裹建议更容易被接受。毕竟人对自己选择改变的反感度,远低于被迫改变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现代人面对海量信息容易产生“提醒疲劳”。就像手机里装了五个闹钟App反而更容易迟到,频繁使用警示性语言可能适得其反。我个人更倾向“精准唤醒”——只在关键节点使用强效表达。就像中医针灸讲究穴位,语言唤醒也要找准时机和对象的情感共鸣点。

当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环保倡议时,那些点击量最高的视频往往不是列数据讲道理,而是展示北极熊站在融化的冰盖上回头凝望的镜头。这种视觉化的“警愦觉聋”比文字更有穿透力,说明唤醒麻木需要多维度的表达创新。语言只是工具之一,核心在于是否传递出让人心头一颤的真诚。

有个有趣的发现:当我们用“警愦觉聋”提醒他人时,自己往往也需要被提醒。就像提醒朋友注意颈椎健康的医生,自己也可能因为长期伏案工作患上腰椎间盘突出。这种双向性让这个成语超越了简单的警示功能,更像面照妖镜,照见每个人内心不愿面对的盲区。或许真正的觉醒,始于承认自己也需要被唤醒。

"警愦觉聋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