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áo
  • f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ì láo nà fēng

成语解释:计:计算;劳:功劳;纳:接受;封:封赏。指按功劳大小接受封赏
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庾亮传》:“此之厚幸,可谓弘矣,岂复得计劳纳封,受赏司勋哉!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計勞納封

英文翻译:Kilauner seal

计劳纳封的意思

计:1.计算:核计。共计。不计其数。数以万计。2.测量或计算度数、时间等的仪器:体温计。血压计。晴雨计。3.主意;策略;计划:计策。巧计。缓兵之计。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。百年大计,质量第一。4.做计划;打算:设计。为加强安全计,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。5.计较;考虑:不计成败。无暇计及。6.姓。

劳:1.劳动:按劳分配。不劳而获。2.烦劳(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):劳驾。劳您走一趟。3.劳苦;疲劳:任劳任怨。积劳成疾。4.功劳:勋劳。汗马之劳。5.慰劳:犒劳。劳军。6.姓。

纳:1.收进来;放进来:出纳。闭门不纳。2.接受:纳降。采纳。3.享受:纳凉。4.放进去:纳入正轨。5.交付(捐税、公粮等):纳税。纳粮。6.姓。7.缝纫方法,在鞋底、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,使它结实耐磨:纳鞋底子。

封:1.古时帝王把爵位(有时连土地)或称号赐给臣子:封王。分封诸侯。2.姓。3.封闭:查封。封河。大雪封山。封住瓶口。把信封起来。4.(封儿)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包或纸袋:赏封。信封。5.用于封起来的东西:一封信。一封银子。

成语评论

计劳纳封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其实可以拆解为“计算功劳,给予封赏”的意思,核心是指根据贡献大小分配回报。比如古代将军打了胜仗,君主会按战功封赏土地和爵位,这就是典型的“计劳纳封”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要用这么复杂的方式奖励人?其实背后有个简单逻辑——用明确的规则激励更多人参与,同时避免“吃大锅饭”带来的惰性。

现代职场中也藏着这个成语的影子。比如某互联网公司的项目奖金分配会上,部门经理拿着每个人的代码提交量、BUG修复率、项目贡献度报表说:“这次奖金就按数据表里的权重计算。”这时候可能有员工嘀咕:数据能完全代表我的价值吗?事实上,任何量化体系都有局限,但公开透明的规则至少比“老板拍脑袋”更让人信服。

家庭教育里也能找到有趣案例。王女士给孩子制定积分制:洗碗2分、练琴5分、考试进步10分,攒够50分换游乐场门票。孩子抗议:“练琴比洗碗难十倍,为什么才多3分?”这恰好揭示了“计劳纳封”的关键难点——如何建立合理的价值换算体系。就像货币需要锚定黄金,积分也要锚定真实价值认知。

我个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过度依赖量化考核可能催生“刷分怪”。某高校教师考核论文篇数,结果出现大量灌水论文;某公司考核用户增长,就冒出虚假注册的灰色产业链。这说明什么?计劳纳封”像把双刃剑,用得好能激活生产力,用得僵化就会扭曲行为动机。就像炒菜放盐,适量提鲜,过量坏菜。

最近看到建筑工地的改革很有意思:不再单纯按砌砖数量算工钱,而是加入质量评分、安全规范、团队协作等维度。这种改良版“计劳纳封”给我们什么启示?或许在数字化时代,我们需要更立体的评估模型,既要有客观数据支撑,也要保留人性化判断的弹性空间。毕竟人不是机器,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数字看不见的地方。

"计劳纳封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