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wèn
  • zhī
  • xu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ì wèn zhī xué

成语解释:只是记诵书本,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。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,不成体系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学记》:“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,必也其听语乎?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指无真知之学

繁体字形:記問之壆

英文翻译:read without thinking

记问之学的意思

记:1.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:记忆。记性。记得。记不清。好好记住。2.记录;记载;登记:记事。记账。摘记。记一大功。3.记载、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(常用于书名或篇名):日记。笔记。游记。《岳阳楼记》。4.(记儿)标志;符号:标记。钤记。暗记儿。5.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的斑:左边眉毛上有个黑记。6.多用于某些动作的次数:打一记耳光。一记劲射,球应声入网。7.姓。

问:1.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:询问。问事处。不懂就问。答非所问。2.为表示关切而询问;慰问:问好。问候。3.审讯;追究:审问。问案。首恶必办,胁从不问。4.管;干预:过问。不闻不问。5.向(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):我问他借两本书。6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什么是“记问之学”?这个词听起来像在说某种特殊技能,其实它专指那些只会死记硬背、不会灵活运用的学习方法。举个真实案例:邻居家小明能把整本《牛津词典》按字母顺序背下来,但遇到外国人问路时,憋了半天只说得出“Yes”和“No”。

为什么死记硬背效果差?公司培训新人时常遇到类似情况。新入职的销售背熟了产品参数,当客户问“这个功能在雨天能用吗”,他却卡壳了——说明书上根本没写天气相关的内容。这种学习就像往水桶里灌沙子,看似装得满,实际漏得快。

记问之学真的毫无价值吗?也不尽然。我见过把交通法规倒背如流的驾校学员,虽然开始上路手忙脚乱,但扎实的理论基础让他们后期进步神速。关键是要像盖房子,先打地基再砌墙,别把砖头堆在空地上。

如何突破这种学习困境?有个有趣的实验:两组学生背古诗,A组每天朗读20遍,B组用诗句编故事。三个月后,B组不仅能背诵,还能准确解释意象。这说明转化记忆为理解,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。

个人认为,现代人更需要警惕“数字版记问之学”。收藏几百篇干货文章,不如真正消化三五个方法论。就像我家书架上落灰的成功学著作,不如笔记本里反复修改的工作流程图有用。知识不在囤积多少,而在激活多少。

有个现象值得注意:菜市场大妈算账比计算器还快,她们不懂微积分,但深谙数字间的关联。这种来自生活的智慧提醒我们: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书本之外,当知识融入血脉,就不存在“记”与“问”的割裂了。

记问之学的造句

  1. 造句 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。
  2. 造句 记问之学虽博而有限,义理之学虽约而无穷。
  3. 造句 这些记问之学应付考试还可以,用在实际中就不行了。
  4. 造句 记问之学不足于为人师,需要有启发别人的力量才不愧为人师,在这一点上从文有他独到之处,因为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好学深思的性格。
  5. 造句 他把这个“记问之学”巧妙地做成了一个辩论的陷阱,让卢大儒当场难堪。
  6. 造句 应试无文,谓之曳白;书成镌梓,谓之杀青。袜线之才,自谦才短;记问之学,自愧学肤。
  7. 造句 随着对国学、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加强,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也重新由故纸堆里的记问之学,变成*人争说的热门话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