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ùn shì zhī rén
成语解释:犹言知人论世。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。亦泛指鉴别人物,评论世事。
成语出处:清·叶廷琯《鸥陂渔话·范石夫朋旧尺牍跋语》:“石夫高尚之情,谨慎之识,俱可见焉。附录之,亦可以论世知人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論丗知人
英文翻译:On people who know the world
论:[lùn]1.分析和说明道理:评论。议论。2.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、文章或理论:舆论。社论。历史唯物论。3.评定;看待:论罪。相提并论。4.介词。按照:论堆卖。论件计工。[lún]〔论语〕儒家经典之一。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。共二十篇。内容有孔子谈话、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道德和哲学等,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。宋代把它和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合为《四书》。
世:1.时代:近世。当世。2.人的一生:一生一世。3.一代传一代的:世医。世交。4.指有世交关系的:世叔。5.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:第十五世孙。6.世界;社会:举世无双。公之于世。7.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。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。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“论世知人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说白了就是“看时代背景,了解一个人”。比如我们常听到的“时势造英雄”,其实就是这个道理。举个例子:假设你读历史书时发现,某个古代官员在饥荒年间坚持开仓放粮,你可能觉得他是个大好人;但如果再研究当时的政治斗争,发现他这么做是为了打压政敌,评价可能就复杂了。这时候,“论世知人”就派上用场了——既要看行为本身,也要看背后的时代因素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普通的'看人看事'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区别在于“世”字。比如现在公司里有个同事特别爱加班,如果只看表面,可能觉得他勤奋;但如果公司正在裁员,他的行为可能更多是焦虑驱动的。这时候如果抛开“公司裁员潮”这个大背景去评价他,结论就容易跑偏。
生活中其实处处能用上这个成语。比如你发现邻居突然开始捡废品卖钱,如果只看行为可能觉得他抠门,但要是知道他家孩子刚考上私立学校需要学费,理解就会完全不同。这让我想到个有趣的现象:疫情期间很多人转行送外卖,单看职业变化可能觉得是个人选择,结合大环境才明白这是时代浪潮下的生存智慧。
个人觉得,现代社会特别需要这种思维方式。以前信息闭塞,人的行为动机相对单纯;现在各种社交媒体、经济压力、文化冲击交织,行为背后的原因就像俄罗斯套娃,得一层层剥开看。不过也要注意别走向另一个极端——不能把所有问题都甩锅给“时代”。毕竟同样的环境下,有人逆流而上,有人随波逐流,关键还是看个体如何在时代浪潮里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你评价某个网红“突然爆红”时,除了他本人的才艺,还需要考虑哪些时代因素?直播平台的算法推荐?年轻人的文化需求变化?还是经济下行期的娱乐消费趋势?把这些串起来看,或许就能更立体地理解“一夜成名”背后的真相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