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ū yào ráo yù
成语解释:弯腰曲膝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富国》:“诎要桡腘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詘要橈腘
英文翻译:Out of hand
诎:1.缩短。2.言语迟钝。3.同“屈”。4.姓。
要:[yào]1.重要:主要。紧要。险要。要事。要道。2.重要的内容:纲要。摘要。提要。择要记录。3.希望得到;希望保持:他要一台电脑。这本书我还要呢!4.因为希望得到或收回而有所表示;索取:要账。小弟弟跟姐姐要钢笔用。5.请求:她要我替她写信。6.助动词。表示做某件事的意志:他要学游泳。7.助动词。须要;应该:路很滑,大家要小心!。早点儿睡吧,明天还要起早呢!8.需要:我做件上衣要多少布?。由北京到天津坐汽车要两个小时。9.助动词。将要:我们要出国旅游了。要下雨了。10.助动词。表示估计,用于比较:夏天屋子里太热,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。11.如果:明天要下雨,我就不去了。12.要么:要就去打球,要就去溜冰,别再犹豫了。[yāo]1.求:要求。2.强迫;威胁:要挟。3.同“邀”。4.又同“腰”。
桡:[ráo]1.〔桡骨〕前臂靠大指一侧的骨头。2.桨,楫。[náo]1.古同“挠”,削弱。2.古同“挠”,打扰。
腘:膝部的后面。腿弯曲时腘部形成一个窝,叫腘窝。
“诎要桡腘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其实它出自《庄子·外物》,原意是“弯曲腰肢、屈膝下跪”,用来形容人为了达成目的而卑躬屈膝的样子。比如有人为了讨好领导,明明不认同对方的观点,却连连点头称是;或是商家面对无理投诉时,宁可自己吃亏也要赔笑道歉,这些行为都能用这个成语来概括。
为什么人们会“诎要桡腘”?从生存智慧的角度看,这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。就像自然界里的含羞草遇到触碰会收拢叶片,人在面对权势、利益冲突时,偶尔的妥协或许能化解危机。但若把这种姿态变成常态,就像长期弯腰劳作的人,终会落下脊椎病根——不仅丧失个人立场,更可能被贴上“没原则”的标签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王在公司会议上,明明发现项目方案有漏洞,但看到其他同事都在附和领导,便跟着说“完全赞同”。结果项目执行时问题频发,反而让领导觉得他缺乏专业判断力。这告诉我们,暂时的迎合或许能避免冲突,但长远来看,真诚且有技巧的表达才是职场立足之本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难道遇到强势的人就必须硬碰硬吗?”当然不是。庄子用这个成语的本意,其实是讽刺那些失去本心的行为。关键要区分“策略性让步”和“无底线妥协”。就像太极拳讲究“以柔克刚”,我们可以用更智慧的方式坚守底线,比如用数据支撑观点,或者私下找合适时机沟通。
观察现实社会,这种“弯腰现象”正在发生有趣变化。随着年轻一代更注重自我价值,越来越多人在面对不合理要求时选择礼貌拒绝。我曾在咖啡馆见过实习生坦然对老板说:“加班可以,但通宵会影响明天的工作质量。”这种既保持尊重又坚持原则的态度,或许正是现代版“不诎不桡”的最佳注解。
说到底,每个人的腰杆能挺多直,往往取决于内心的底气。当我们不断充实专业能力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,自然就能在复杂环境中找到平衡点。毕竟,真正值得维系的关系或机会,从来不需要用折断脊梁的方式来换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