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ī yún zǐ yuē
成语解释:《诗经》所说和孔子所言。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。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。
成语出处:明·刘璋《凤凰池》第一回:“见那诗云子曰、者也之乎的人,他就摇首闭目,只与云锷颖臭味相投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詩雲子曰
英文翻译:The poem says
诗:1.文学体裁的一种,通过有节奏、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、抒发情感。2.(Shī)姓。
云:1.说:人云亦云。不知所云。2.表示强调:岁云暮矣。3.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、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。4.指云南:云腿(云南宣威一带出产的火腿)。5.姓。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曰:1.说:故曰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”2.叫做:哲学上名之曰同一性(哲学上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同一性)。
“诗云子曰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雅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指的是人们说话时喜欢引用《诗经》和《论语》里的句子,用来强调自己的观点有经典依据。比如有人争论教育的重要性,可能会说:“诗云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子曰‘学而不思则罔’,可见学习需要反复实践和思考。”这种表达既引用了经典,又让观点显得更有分量。
为什么人们喜欢用“诗云子曰”的方式表达?其实这和现代人用“专家说”“研究报告表明”的逻辑很像——用权威背书来增强说服力。比如讨论环保,有人可能会说:“《礼记》里讲‘草木荣华滋硕之时,则斧斤不入山林’,这和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。”这种古今对照,能让传统智慧焕发新意。
但过度依赖“诗云子曰”会不会有问题?我个人觉得,关键要看怎么用。如果只是为了掉书袋而堆砌典故,反而会让听众云里雾里。就像朋友聚餐时突然来句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不如直接说“这道菜火候掌握得真到位”更接地气。经典引用要像做菜加盐,适量才能提鲜。
现代社会还需要“诗云子曰”吗?观察网络热门讨论会发现,年轻人正在创造新式的“经典引用”。比如用影视台词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表达静观其变的态度,或是用科普博主的实验数据支撑观点。这种变化说明,人们追求权威依据的心理没变,只是“经典”的定义变得更宽泛了。
有趣的是,有些行业反而在回归传统表达。比如商业演讲中引用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来比喻管理艺术,科技论坛用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强调工具重要性。这种跨时空的对话,既能彰显文化底蕴,又能让抽象概念变得生动。就像给现代思想穿上了汉服,既有新意又不违和。
最后留个思考:当我们下次想用“诗云子曰”时,不妨先问自己——这个引用真的有助于理解,还是仅仅在装饰门面?经典就像老茶树,只有用新时代的水来冲泡,才能品出历久弥新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