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uō dōng wàng xī
成语解释:说了这样忘了那样。形容记忆力差
成语出处:柳青《狠透铁》:“再加上社员们负责的思想状况,劳神劳得他颠三倒四,说东忘西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説東忘西
英文翻译:Forget the West
说:[shuō]1.用话来表达意思:我不会唱歌,只说了个笑话。2.解释:一说就明白。3.言论;主张:学说。著书立说。有此一说。4.责备;批评:挨说了。爸爸说了他几句。5.指说合;介绍:说婆家。6.意思上指:他这番话是说谁呢?[yuè]同“悦”。[shuì]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:游说。
东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升起的一边:东边儿。东方。东风。东城。城东。大江东去。2.主人(古时主位在东,宾位在西):房东。股东。东家。3.东道:我做东,请你们吃饭。4.姓。
忘:忘记:喝水不忘掘井人。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西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落下去的一边:西面。河西。往西去。夕阳西下。2.(Xī)西洋;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:西餐。西医。西服。西式。学贯中西。3.姓。
“说东忘西”这个成语,用来形容人记性差或注意力不集中,刚提完一件事转头就忘了另一件。比如有人一边整理文件一边接电话,挂了电话却突然问:“我刚才要打印的是哪份合同?”——这种场景是不是特别真实?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会用‘东’和‘西’来代表事物?”其实这和汉语习惯有关。“东西”本就可以代指物品(比如“买点东西”),而“东奔西走”“东拉西扯”等成语也常用方位词表达广泛或混乱的状态。用“说东忘西”既押韵,又形象地描绘了思维跳跃却抓不住重点的样子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小王周末答应帮妈妈买菜,电话里说“放心吧,我肯定买齐西红柿、鸡蛋和葱”。结果到了菜市场,他一边刷手机一边嘀咕:“西红柿和鸡蛋…第三个是啥来着?”最后提着塑料袋回家,妈妈打开一看:“葱呢?”——这种哭笑不得的场景,正是“说东忘西”的典型写照。
如何避免这种状态?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的信息过载让注意力变得稀缺。试着把重要事项写在手机备忘录,或者完成一件事后再处理下一件。就像吃饭时别同时追剧,专注当下反而效率更高。上周我开会前把待办事项录成30秒语音,果然比纯靠脑子记靠谱得多。
再比如同事老张,每次开会都能精准复述三个月前的项目细节,但转头就忘了自己茶杯放在哪个会议室。你看,“说东忘西”不一定是坏事,它反而说明大脑在主动筛选信息。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锚点,比如用视觉提示(贴便签)或关联法(把葱和绿色的菜篮子联想在一起),让重要信息不再“东西乱跑”。
最后分享个小发现:教孩子背古诗时,如果配上手势动作,他们往往记得更牢。这或许说明,调动多重感官能对抗“说东忘西”。下次忘记钥匙放哪儿时,不妨试试拿钥匙时刻意说出声:“我现在把钥匙放在鞋柜第二层。”语言和动作的双重编码,说不定就能打破这个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