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ǐng xiān rù wèng
成语解释:谓请先受审认罪。
成语出处:元·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第二折:“则说老夫请先入瓮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請先入罋
英文翻译:Please enter the urn first
请:1.请求:请教。请假。请人帮忙。你可以请老师给你开个书目。2.邀请;聘请:催请。请客。请医生。请人作报告。3.敬辞,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:您请坐。请准时出席。4.旧时指买香烛、纸马、佛龛等。5.姓。
先:1.时间或次序在前的(跟“后”相对):先进。先例。事先。领先。争先恐后。有言在先。2.表示某一行为或事件发生在前:他比我先到。我先说几句。3.暂时:这件事情先放一放,以后再考虑。4.祖先;上代:先人。5.尊称死去的人:先父。先烈。先哲。6.先前:小王的技术比先强多了。你先怎么不告诉我?7.姓。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瓮:1.一种盛东西的陶器,腹部较大:水瓮。酒瓮。菜瓮。2.(Wèng)姓。
“请先入瓮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怪,但其实是“请君入瓮”的变体表达。它源自唐代酷吏来俊臣的故事——用对方设计的圈套反制对方。比如有人想用复杂规则限制你,结果你反而用同样的规则让他陷入困境,这就是“请先入瓮”的典型场景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用这么绕的方式解决问题?其实这里藏着博弈论的智慧。假设同事总爱甩锅,把责任推给别人。与其直接争吵,不如顺着他的逻辑问:“按你的说法,这件事应该由谁负责?”对方若无法自圆其说,自然就暴露了问题。这种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的策略,往往比硬碰硬更有效。
现实中这种智慧随处可见。比如家长教育孩子时,与其反复唠叨“手机玩太久伤眼睛”,不如说:“我们来做个实验,连续玩三小时,记录眼睛的感受。”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反而更容易理解道理。这种引导式的解决方法,既避免了对抗,又达到了目的。
不过要注意的是,运用这个策略需要分寸感。就像烹饪火候,太猛容易变成报复,太弱又达不到效果。个人认为,关键在于保持善意初衷——不是要让人难堪,而是用巧妙的方式揭示问题本质。就像解数学题时换种思路,突然就豁然开朗了。
最后不妨思考: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?也许下次遇到争执时,试试不急着反驳,而是沿着对方的逻辑往下推演。就像下棋时预判对手的三步棋,这种思维训练不仅能化解矛盾,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毕竟智慧的较量,往往在不动声色间见分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