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ǐng kè sòng lǐ
成语解释:宴请客人,馈赠礼物
成语出处:邓小平《军队整顿的任务》:“有的部队请客送礼,修建楼堂馆所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交往
繁体字形:請客送禮
英文翻译:Treat and present
请:1.请求:请教。请假。请人帮忙。你可以请老师给你开个书目。2.邀请;聘请:催请。请客。请医生。请人作报告。3.敬辞,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:您请坐。请准时出席。4.旧时指买香烛、纸马、佛龛等。5.姓。
客:1.客人(跟“主”相对):宾客。请客。会客。家里来客了。2.旅客:客车。客店。3.寄居或迁居外地:客居。客籍。作客他乡。4.客商:珠宝客。5.顾客:乘客。客满。6.对某些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的称呼:说客。政客。侠客。7.非本地区或非本单位、非本行业的;外来的:客队。客座。客串。8.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:客观。客体。9.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、饮料:一客蛋炒饭。三客冰激凌。10.姓。
送:1.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人:送报。送信。送饭。2.赠送:奉送。老师送我两本书。3.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:把客人送到大门外。送小孩儿上学。4.姓。
礼:1.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:婚礼。丧礼。2.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:礼节。敬个礼。3.礼物:送礼。献礼。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4.以礼相待:礼贤下士。5.姓。
中国人常说“礼尚往来”,这四个字背后藏着怎样的智慧?举个例子,老张搬家时邻居帮忙搬家具,隔周他特意提了两瓶酒登门道谢。这种你来我往不仅维系了邻里关系,更像在人际关系的存折里定期存款。可有人问,这不就是等价交换吗?其实更深层体现的是“情谊需要流动”的处世哲学。
“投桃报李”的典故常被用来形容互赠行为。就像公司年会时,小王收到客户送的茶叶礼盒,第二天特意回赠了老家特产。这种互动看似简单,实则暗含“情感天平”的平衡法则。但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:若只收礼不还礼会怎样?现实告诉我们,单向的接受容易让关系变成倾斜的跷跷板,最终失衡散场。
有个成语叫“雪中送炭”,用在请客送礼上别有深意。去年疫情封控期间,小李给独居的对门老人送蔬菜,这比节日送名酒更令人难忘。这让我想到,真正有价值的馈赠往往不在礼物价格,而在能否精准捕捉对方需求。就像寒冬里的薄毯,永远比盛夏的貂皮更暖人心。
“锦上添花”式的送礼常见于喜庆场合,比如朋友升职时送名牌钢笔。但个人更欣赏“雨中撑伞”的智慧。记得同事怀孕时孕吐严重,有位细心的姑娘每天带自制酸梅汤,这种关怀远比产后送金锁更有温度。可见送礼的学问不在隆重,而在能否熨帖人心褶皱。
关于礼物的分寸感,有个老故事很有意思。明代官员收礼只取一鹅,却将鹅毛插在房梁以示警戒。这提醒我们,礼物承载的情谊重量不该用物质衡量。现代社会常见的情人节转账截图秀,有时反不如手写卡片来得真诚。毕竟,用心准备的礼物自带温度计,能量出情意的真实度数。
最后想到“千里送鹅毛”的典故。朋友从敦煌给我寄过一包鸣沙山的沙子,装在玻璃瓶里附着手绘地图。这份礼物不值钱,但每次看到都会想起大漠斜阳下的友谊。或许最好的礼物就像蒲公英,轻轻一吹就能让美好记忆飘散在岁月里,这才是请客送礼最本真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