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è yǔ é yán
成语解释:多嘴多舌,胡言乱语
成语出处:《宣和遗事》前集:“咱家里有课语讹言的,怎奈何?娘,你可急忙告报官司去,恐带累咱们!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胡言乱语
繁体字形:課語訛言
英文翻译:Slander in class
课:1.有计划的分段教学:上课。下课。星期五下午没课。2.教学的科目:主课。语文课。这学期共有五门课。3.教学的时间单位:一节课。4.教材的段落:这本教科书共有二十五课。5.旧时某些机关、学校、工厂等按工作性质分设的行政单位:秘书课。会计课。6.旧指赋税:国课。完粮交课。7.征收(赋税):课税。8.占卜的一种:起课。卜课。
语:[yǔ]1.话:语言。语音。汉语。外语。成语。千言万语。2.说:细语。低语。不言不语。默默不语。3.谚语;成语:语云,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”4.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:手语。旗语。灯语。5.姓。[yù]告诉:不以语人。
讹:1.错误。例:以讹传讹。2.讹诈:讹人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“课语讹言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拆开来看其实不难理解——它指的是教学或传播中的错误言论。比如老师上课时不小心讲错知识点,或者社交媒体上有人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,都可能成为“课语讹言”的典型案例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某短视频博主宣称“空腹喝柠檬水能排毒减肥”,结果导致部分观众肠胃不适。这种看似专业实则缺乏科学依据的内容,正是课语讹言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表现。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容易被这类信息误导?其实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往往更关注结论的吸引力,而非背后的逻辑验证。
再比如家庭教育场景:家长告诉孩子“手指月亮会被割耳朵”,这种代代相传的民间说法虽然带着善意,本质上也是课语讹言的延续。这里隐藏着一个有趣的问题——传统文化中的讹言为何能长期存在?或许因为它承载着某种行为规训的功能,即使内容本身不科学。
笔者在工作中发现,职场培训也常出现课语讹言现象。曾有新员工接受产品培训时,导师将竞争对手的技术参数说错20%,导致后续商务谈判陷入被动。这种情况引发思考:如何避免专业领域的知识失真?建立多层核查机制和鼓励提问文化或许能有效缓解。
当看到朋友圈疯传“某地即将封城”的谣言时,不妨先做三件事:查证官方信息源、追溯消息初始传播者、评估信息逻辑合理性。这种应对方式不仅适用于重大事件,日常遇到各类惊人言论时同样适用。
有趣的是,某些课语讹言会随着时间自我修正。就像小时候听说的“吞西瓜籽会在肚子里长西瓜”,当孩子逐渐接触生物知识,这个讹言自然不攻自破。这说明对抗错误信息的最佳武器,始终是持续的知识更新和独立思考能力。
站在信息过载的十字路口,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——它不仅是提醒我们警惕错误,更是呼吁建立更健全的信息过滤系统。下次再遇到言之凿凿的说法时,不妨带着善意存疑的态度,既保持开放又坚守理性,这才是应对课语讹言的正确姿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