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á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ǔ fù cán mǔ

成语解释:指传说中的农桑之神

成语出处:宋 曾慥《类说 续仙传》:“世人厌弃五谷,地司已收其种矣,可相率祈谢谷父蚕母,当致丰穰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农神

繁体字形:谷父蠶母

英文翻译:The father and the mother

谷父蚕母的意思

谷:[gǔ]1.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低洼地:峡谷。万丈深谷。2.谷类作物的总称。也特指粟:五谷。谷草。3.古代百谷的统称,即农作物的统称。4.〈方〉稻。也指稻的子实。[yù]见〔吐谷浑〕

父:[fù]1.父亲:父子。老父。2.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:祖父。伯父。舅父。[fǔ]1.老年男子:田父。渔父。2.同“甫1”3.姓。

蚕:1.通常指家蚕。2.泛指某些能吐丝结茧的昆虫:柞蚕。蓖麻蚕。

母:1.母亲:母女。老母。母校。2.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:祖母。伯母。姑母。姨母。舅母。3.属性词。(禽兽)雌性的(跟“公”相对):母鸡。母牛。这头驴是母的。4.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: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。5.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:工作母机。失败乃成功之母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谷父蚕母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传递的智慧却跨越千年依然鲜活。想象一个古代书生望着稻田感叹:“谷如严父教人勤,蚕似慈母授衣暖”——谷物教会我们勤劳耕作,蚕茧教会我们珍惜衣物,这不正是农耕文明最朴实的生存哲学吗?

自问:为什么古人要把谷物和蚕虫比作父母?古代社会没有工业化生产,粮食和布料直接决定生死。就像现代人依赖工资生活,那时候人们全靠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的踏实感。去年我在农村见到用传统方法养蚕的老人家,她摸着蚕茧说:“这些小虫子吐的丝,养活了祖孙五代人。”这话瞬间让我懂了成语里那份带着体温的感恩。

如今超市货架堆满精装大米,服装店挂着化纤衬衫,但“谷父蚕母”的精神内核反而更值得咀嚼。见过年轻设计师把碎布头改造成潮牌背包,也见过学校食堂用智慧系统减少30%的厨余垃圾,这些创新其实都在延续同一个理念:对自然馈赠的尊重,可以穿越时空以新形态存在

有个细节很有意思——蚕吐丝时会把自己裹成茧,这个过程像极了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。我们何尝不是在用智慧和劳动,把大自然的馈赠编织成更好的生活?下次拆快递时不妨想想:这件T恤的棉花,或许正带着某个新疆棉农的汗水;外卖盒里的米饭,可能凝结着东北黑土地三百天的阳光雨露。

科技的齿轮越转越快,但有些根本的东西始终未变。就像杂交水稻让“谷父”的养育能力翻了倍,生物工程让“蚕母”能吐出更坚韧的丝线。当我们用无人机监测农田,用大数据预测蚕丝行情时,本质上还是在做和古人相同的事:带着敬畏之心,把自然资源转化成生存的底气

或许该重新定义这个成语的现代版:“数据如父指明方向,创新似母编织未来”。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,内核始终是那双看不见的手——教会我们谦卑地接受馈赠,智慧地转化资源,再慷慨地回馈给世界。这大概就是文明传承最动人的地方:祖先在陶罐上画的麦穗纹样,和我们今天在手机里种的虚拟农场,本质上都在完成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。

"谷父蚕母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