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ò xiāng shǔ rǎng
成语解释:见“貊乡鼠攘”。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坏人聚集的地方
繁体字形:貊鄉鼠壤
英文翻译:Zhuxiangmousi
貊:1.我国古代称东北方的民族。2.姓。“貉”
乡:1.农村。与“城”相对:上山下乡。城乡交流。2.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:家乡。故乡。3.本地的:乡土。4.行政区划单位。在县之下。5.古又同“向往”的“向(xiàng)”。
鼠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一般身体小,尾巴长,门齿很发达,没有犬齿,毛褐色或黑色,繁殖力很强,有的能传播鼠疫。通称老鼠,有的地区叫耗子。
壤:1.泥土;松软的土:土壤。沃壤。2.地:天壤之别。3.地区;地域:穷乡僻壤。接壤。
提到“貊乡鼠壤”这个成语,可能很多人会愣一下——它确实挺冷门的。先别急着查词典,咱们先拆开字面意思试试。“貊”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,“鼠壤”字面看像是老鼠挖的土堆,合起来大概指偏远落后、文化差异大的地方。不过成语词典里的解释更精妙:它其实比喻生活环境或群体间的巨大差异。
比如,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一位习惯用Excel手动记账的老会计,突然被调到全自动化财务系统的互联网公司。当他看到同事用Python脚本三秒生成报表时,忍不住感叹:“这简直是貊乡鼠壤,我这套手艺在这儿派不上用场啊!”这时候成语就生动地表达了新旧工作方式的碰撞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天壤之别’有什么区别?”问得好!这两个成语都强调差异,但“天壤之别”侧重结果比较,而“貊乡鼠壤”更强调不同群体间的文化隔阂。比如北方朋友第一次去广东喝早茶,面对满桌的虾饺、凤爪和肠粉,既觉得新奇又手足无措,这种体验用“貊乡鼠壤”来形容就特别贴切。
在跨文化交流中,这个成语尤其好用。记得去年参加国际会议时,有位德国教授全程用严谨的学术术语讲解,而印度学者则用大量比喻和故事传递观点。会后大家开玩笑说:“咱们这场会议简直是貊乡鼠壤大碰撞,不过撞出了不少新火花!”这种用法既点出了差异,又暗含了积极的可能性。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其实处处都是“微型貊乡鼠壤”。00后和80后的表情包代沟,传统制造业与元宇宙创业者的思维差异,甚至外卖骑手与白领对“准时”的不同定义,都在上演着现代版的貊乡鼠壤故事。有趣的是,这些差异未必是坏事——就像咖啡遇上豆浆会创造新饮品,差异本身可能孕育创新。
下次当你发现某个环境让你觉得“水土不服”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差异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在于如何搭建理解的桥梁。毕竟,没有貊乡鼠壤的对比,哪来文明进步的张力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