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ù zǔ bù bīn
成语解释:犹言负固不服。
成语出处: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亮毗佐危国,负阻不宾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負阻不賓
英文翻译:Defeat is not welcome
负:1.背(bēi):负荆。负重。2.担负:负责任。身负重任。3.依仗;倚靠:负隅。负险固守。4.遭受:负伤。负屈。5.享有:久负盛名。6.亏欠;拖欠:负债。7.背弃;辜负:负约。忘恩负义。有负重托。8.失败(跟“胜”相对):胜负。负于客队。9.属性词。小于零的(跟“正”相对):负数。负号。10.姓。
阻:阻挡;阻碍:阻止。拦阻。劝阻。畅行无阻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宾:1.客人(跟“主”相对):外宾。宾至如归。2.姓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“负阻不宾”这个词?它看起来像是四个汉字的随机组合,但背后其实藏着历史典故。这个词最早出自《后汉书》,描述的是地方势力凭借地理优势抗拒中央管辖的行为。比如三国时期,蜀地山高路险,当地豪强就曾“负阻不宾”,让诸葛亮南征时吃尽苦头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?”其实这种现象换个马甲依然存在。就像公司里某个部门仗着自己掌握核心技术,故意拖延跨部门协作;或是社区微信群里有“意见领袖”总唱反调。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“负阻不宾”的现代演绎——凭借特定优势地位拒绝配合整体运作。
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心理呢?观察发现,这往往源于认知偏差中的“领地意识”。就像动物会用气味标记地盘,人类也会对已掌控的资源产生过度保护欲。某科技公司的中层曾和我分享,他们部门当年死守数据权限,结果导致新产品上线延误三个月。这种案例提醒我们:对抗思维可能让局部优势变成全局败笔。
解决这类问题有什么妙招?东汉名将马援平定岭南时给出了示范。他既用武力攻破关隘,又给当地首领封官许愿,这种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的策略至今管用。现代管理中,领导者需要像调酒师那样精准调配制度约束和利益激励。比如设定清晰的协作规则,同时建立跨部门KPI联动机制,让守城者自愿开门。
有趣的是,这种历史智慧还能迁移到家庭教育。青春期子女的“叛逆期”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负阻不宾”?与其强行突破,不如像战国策士那样迂回沟通。有位父亲告诉我,他发现儿子沉迷游戏后,没有没收设备而是申请游戏账号组队开黑,三个月后孩子主动说“老爸,咱们还是去爬山吧”。
站在更宏观的视角,这种现象折射出组织生态的永恒课题——如何平衡个体自主与集体秩序。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“令顺民心”,放在今天可以解读为:在制定规则时预留弹性空间,就像给盆栽修枝既要造型美观,又不能伤及根系。毕竟,真正的合作从来不是靠强力镇压,而是让各方看见共同生长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