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xiǎn
  • ch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ù xiǎn bù chén

成语解释:犹言负固不服。

成语出处:《明史·林润传》:“龙文卜筑深山,乘轩衣蟒,有负险不臣之心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負險不臣

英文翻译:In danger

负险不臣的意思

负:1.背(bēi):负荆。负重。2.担负:负责任。身负重任。3.依仗;倚靠:负隅。负险固守。4.遭受:负伤。负屈。5.享有:久负盛名。6.亏欠;拖欠:负债。7.背弃;辜负:负约。忘恩负义。有负重托。8.失败(跟“胜”相对):胜负。负于客队。9.属性词。小于零的(跟“正”相对):负数。负号。10.姓。

险:1.地势险恶、复杂,不易通过;险要:险地。险峻。山高水险。这条盘山公路弯道多,很险。2.地势险恶不容易通过的地方:天险。无险可守。3.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:冒险。保险。脱险。险症。巡堤查险。4.狠毒:阴险。险诈。5.险些:险遭不幸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臣:1.君主时代的官吏,有时也包括百姓:忠臣。君臣。2.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负险不臣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,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“占据险要地势却不服从统治”的状态。举个例子:三国时期,蜀地群山环绕、易守难攻,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曾提到“益州险塞”,而刘备正是以此为根基,负险不臣,逐渐发展成一方势力。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总把地理优势和反抗联系起来?其实答案很简单——险要地形既能提供保护,又能让人产生“不服管”的底气。

再举个现代例子:公司里有个技术大牛掌握核心代码,却总对管理层的新政策挑刺。老板私下嘀咕:“这小子简直是负险不臣,仗着自己懂技术就我行我素。”这时候核心问题来了:这种状态到底是好是坏?从管理角度看可能是隐患,但对创新而言,这种坚持可能催生突破性成果。就像硅谷的创业公司,往往就是靠“不按套路出牌”颠覆行业。

有个有趣的观察:当代年轻人用这个词时,更多是形容某种“温柔的叛逆”。比如我的朋友小林拒绝996工作制,在会议上直言:“我的价值不在加班时长,而在项目成果。”主管虽然头疼,但不得不承认她的方案确实有效。这种负险不臣式的坚持,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职场文化的进化。

有人可能会困惑:这和简单的“不听话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险”字背后代表的核心竞争力。就像秦岭深处的古村落,村民世代守护着独特的染布技艺,面对商业开发始终负险不臣,反而让传统工艺成为文化IP。这种有底气的坚守,往往比盲目服从更需要智慧和勇气。

在我看来,现代社会更需要平衡的智慧。完全的臣服会丧失个性,但过度的对抗可能错失机遇。就像登山者利用险峰锻炼技能,却不该因此拒绝安全绳。当我们谈论负险不臣时,或许该思考:如何把自己的“险要优势”转化为建设性力量,而不是单纯用来划定边界。

最后看个商业案例:某手机品牌坚持自主研发芯片,初期被嘲笑“自找苦吃”。但当行业面临芯片短缺时,这个负险不臣的决策反而让他们抢占先机。这提醒我们:有时候,敢于在关键领域“不随大流”,可能正是破局的关键。

"负险不臣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