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àn jiǎ tí bīng
成语解释:贯:穿;甲:盔甲;兵:武器。身穿盔甲,手提武器。形容杀气腾腾的样子
成语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3回:“兄长既来赶席,如何又劳师动众?不入水府,扎营在此,又贯甲提兵,何也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貫甲提兵
英文翻译:Through armour
贯:1.穿;贯通:如雷贯耳。学贯古今。2.连贯:鱼贯而入。累累如贯珠。3.旧时的制钱,用绳子穿上,每一千个叫一贯:万贯家私。4.世代居住的地方:籍贯。乡贯。5.事例;成例:一仍旧贯。6.姓。
甲:1.天干的第一位。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一。2.第一;居第一位:甲级。桂林山水甲天下。3.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:甲壳。指甲。4.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。用金属、皮革等制成:盔甲。装甲车。5.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。若干户为一甲,若干甲为一保。
提:[tí]1.垂手拿着有环、柄或绳套的东西:提壶。提灯。提篮。提包。提盒。提纲挈领。2.引领(向上或向前等):提心吊胆。提升。提挈。提携。3.说起,举出:提起。提出。提醒。提倡。提议。提名。提案。提要。4.将犯人从关押之处带出来:提审。提犯人。5.率领,调遣:提兵。6.取出:提取。提货。7.汉字笔形之一,即挑。8.舀取油、酒等液体的一种用具:油提。酒提。9.古代鼓名:“师帅执提”。10.姓。[dī]〔提防〕小心防备。[dǐ]投掷:“荆轲废,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”。
兵:1.战士;军队:当兵。兵种。2.军队中的最低等级:上等兵。3.武器:兵工厂。短兵相接。4.关于军事或战争的:兵书。纸上谈兵。
“贯甲提兵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来源于古代战争场景,字面意思是“穿好盔甲、整顿军队”,常用来比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诸葛亮北伐前调兵遣将的场景,就能用“贯甲提兵”来形容——士兵们擦亮铠甲,将领们反复推演战术,连粮草运输路线都规划了三套方案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?举个例子,某科技公司要发布新产品,团队提前半年测试硬件、培训客服、储备零部件,这种系统性筹备就像“贯甲提兵”。重点不在于装备多精良,而在于对潜在问题的预判和应对预案的完整性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还暗含动态平衡的智慧。就像古代名将既要保证盔甲防护性,又不能影响作战灵活性。去年我参与过一场跨部门项目,前期筹备时有人主张“把所有风险都排除再行动”,结果错失市场窗口期。后来我们调整为“80%准备度+20%灵活调整”的模式,反而更接近“贯甲提兵”的精髓——充分而不冗余的准备,才是真正的备战之道。
换个角度看,学生备考其实也是“贯甲提兵”的现代版。记得高考前班主任常说:“重点不是刷题数量,而是建立知识框架和错题应对机制。”有位同学专门制作了“突发状况手册”,记录着“遇到难题跳过顺序”“选择题检查口诀”等实战策略,最终比平时模考多拿了30分。这种把准备工作转化成可执行方案的过程,正是成语传递的深层价值。
有趣的是,过度准备反而可能违背成语本意。就像战国时期赵括熟读兵书却不会变通,现代职场中也常见“筹备会议三小时,解决问题五分钟”的怪象。个人认为,真正的准备应该像撑杆跳运动员——既检查撑杆强度,更注重助跑节奏的把握,毕竟最终决定成败的,是预备与行动的完美衔接。
当我们说“贯甲提兵”时,本质上是在讨论风险管理的艺术。它提醒我们既要像工匠打磨工具般细致,又要像弈者观察棋局般清醒。下次面对重要任务时,不妨先问自己:我的盔甲是否护住了要害?我的兵力部署是否留有应变余地?或许答案会带来新的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