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àn yí fèn jǐ
成语解释:颐:下巴。两手捧颐而直入敌阵。形容英勇无畏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虎贲之士跣跔科头贯颐奋戟者,至不可胜计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勇敢
繁体字形:貫頤奮戟
英文翻译:Guanyifenhalberd
贯:1.穿;贯通:如雷贯耳。学贯古今。2.连贯:鱼贯而入。累累如贯珠。3.旧时的制钱,用绳子穿上,每一千个叫一贯:万贯家私。4.世代居住的地方:籍贯。乡贯。5.事例;成例:一仍旧贯。6.姓。
颐:1.颊;腮:支颐(手托住腮)。解颐(开颜而笑)。2.保养:颐神。颐养。
奋:1.鼓起劲来;振作:振奋。兴奋。勤奋。2.摇动;举起:奋臂高呼。奋笔疾书。3.姓。
戟:1.古代兵器,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尖,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。2.刺激
“贯颐奋戟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,但它背后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故事。这个成语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原意是形容人作战时不顾一切、勇猛冲锋的状态。那它到底怎么用呢?咱们先看个例子:
比如公司里有个项目遇到瓶颈,团队里的小王熬夜加班、顶着高烧还在修改方案,同事劝他休息,他却说:“这时候贯颐奋戟也得拼一把,不能半途而废。”这里用“贯颐奋戟”既点出了他咬牙坚持的劲头,又带着点悲壮的色彩。
问题来了:这种“拼命三郎”式的行为值得提倡吗? 其实要看具体情况。比如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,或者医生连续手术抢救生命,这种“贯颐奋戟”是责任使然;但如果是日常工作中长期透支健康,反而可能本末倒置。关键是要分清“必要的坚持”和“无谓的硬扛”。
有个真实案例:去年马拉松赛场上,有位选手膝盖受伤后仍然一瘸一拐跑完全程,赛后却导致半月板撕裂。这种“贯颐奋戟”精神固然感人,但专业运动员会告诉你:“真正的勇士既要敢冲锋,也要懂止损。”
我个人觉得,现代社会更提倡“聪明地努力”。就像手机快没电时会启动省电模式,人在面对挑战时也要学会评估风险。不妨把“贯颐奋戟”理解为一种关键时刻的爆发力,而不是日常生活的常态。下次遇到困难时,或许可以问问自己:这个目标值得我“贯颐”吗?我的“奋戟”方式是否可持续?
最后分享个小观察:很多成功人士的传记里都会提到类似“贯颐奋戟”的经历,但细看会发现他们往往同时具备两个特点——破釜沉舟的勇气,和随时调整策略的智慧。这或许才是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中更完整的打开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