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ì shēn luǒ tǐ
成语解释:赤:光着。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。
成语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84回:“耀武扬威,辱骂不绝;多有解衣卸甲,赤身裸体,或谁或坐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全身裸露,一丝不挂
繁体字形:赤身躶軆
英文翻译:as naked as when one was born
赤:1.比朱红稍浅的颜色。2.泛指红色:赤小豆。面红耳赤。3.象征革命,表示用鲜血争取自由:赤卫队。4.忠诚:赤胆。赤诚。5.光着;露着(身体):赤脚。赤膊。6.空:赤手空拳。7.指赤金:金无足赤。8.姓。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裸:露出,没有遮盖:裸露。裸体。半裸。赤裸裸。裸着身子。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哎呦,说到“赤身裸体”这个成语,大伙儿第一反应肯定是“没穿衣服”对吧?但别急着下结论,咱得掰扯掰扯它在实际语境里怎么用。比如:“那小孩儿在海边玩疯了,赤身裸体地跑来跑去,他妈妈赶紧拿毛巾追上去。”你看,这场景既生动又带点幽默,说白了就是用夸张的方式形容毫无遮掩的状态。
那问题来了,这个成语只能形容物理上的“没穿衣服”吗?嘿,还真不是!比如有人会说:“他这人说话太直,简直是赤身裸体地把秘密全抖出来了。”这里啊,成语摇身一变,成了比喻“毫无保留”的意思。你品,你细品,是不是有点“心里藏不住事儿”那味儿?
有人可能要问:“赤身裸体”和“一丝不挂”有啥区别?哎,这问题问得妙!虽然意思相近,但“赤身裸体”更偏向书面语,带点文绉绉的感觉;而“一丝不挂”嘛,日常聊天用得更溜。比如说:“你这方案写得跟赤身裸体似的,数据支撑呢?”听着是不是比“一丝不挂”更有画面感?
再唠点个人看法哈。我觉得这成语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矛盾感——明明说的是“没遮掩”,但人们用它的时候,反而是在强调“遮掩的必要性”。就像现在社交媒体时代,总有人提醒:“别在网上赤身裸体地晒隐私啊!”这背后的潜台词,其实是社会对个人边界的重视,你说是吧?
最后提一嘴,有些方言里会把“赤身裸体”拆开用,比如“赤着身子裸着腿”,但标准用法还是四个字连用。语言这玩意儿吧,就像衣服一样,得体最重要。下次你想用这个成语时,记得先琢磨琢磨场合,可别真让人“看光光”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