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àn
  • bīng
  • t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àn bīng lǚ tàn

成语解释:践:踩;履:踏。踩冰踏炭。形容寒热同感,休戚与共

成语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陈思王植传》:“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,登山浮涧,寒温燥湿,高下共之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关系密切

繁体字形:踐冰履炭

英文翻译:Ice and charcoal

践冰履炭的意思

践:1.踩;践踏。2.实行;履行:实践。践约。

冰:1.水在0℃或0℃以下凝结成的固体:湖里结冰了。2.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:刚到中秋,河水已经有些冰腿了。3.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:把汽水冰上。4.像冰的东西:冰片。冰糖。干冰。5.姓。

履:1.鞋:衣履。革履。削足适履。2.踩;走:履险如夷。如履薄冰。3.脚步:步履。4.履行:履约。

炭:1.木炭。2.像炭的东西:山楂炭。3.〈方〉煤:阳泉大炭(山西阳泉出的一种煤)。

成语评论

践冰履炭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冷热交加的感觉对吧?它原本用来形容处境极端艰难,像踩在冰上一样寒冷,又像踏在炭火上一样灼热。比如:“公司面临市场寒冬和内部资金短缺的双重压力,管理层真是践冰履炭,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。”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这成语只能用在商业场景吗?当然不是!

举个例子,小明刚转学到新城市,既要适应陌生环境,又要补上落下的功课。妈妈心疼地说:“这孩子现在真是践冰履炭,但相信他能熬过去。”你看,生活中的挑战同样可以用这个成语描述。这里其实隐藏着一个问题:为什么古人会用冰和炭来比喻困境?答案很简单——冰代表刺骨的寒冷,炭象征滚烫的煎熬,这两个极端组合,把进退两难的窘境说得特别形象。

再换个角度想,这个成语其实藏着积极意义。就像登山者同时要防滑和防暑,虽然过程辛苦,但登顶后的成就感才更珍贵。比如创业者王姐常说:“刚开始开拓市场那会儿,天天践冰履炭,但现在回头看,那些困难都是成长的台阶。”我总觉得,这类成语不仅是描述困境,更暗示着突破的可能。

有人可能会疑惑:现代人还用得着这么文绉绉的说法吗?其实语言就像工具箱,多备几样总没坏处。当你说“最近压力山大”时,换成“最近真是践冰履炭”,瞬间就让对话多了几分文化厚度。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,跟朋友撸串时突然冒出一句“我这周践冰履炭”,可能会收获一堆笑场。

最后分享个观察:那些真正经历过“冰与火”考验的人,往往比顺风顺水者更懂珍惜。就像被炭火烫过才知道隔热手套多重要,在冰面摔过跤才明白防滑鞋的价值。生活的辩证法有时候就藏在成语里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"践冰履炭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