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àn
  • shí
  • má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àn tǔ shí máo

成语解释:指蒙受君恩;亦泛指起居生活。毛,泛指土地上生长的粮食蔬菜等植物。

成语出处:语出《左传昭公七年》:“封略之内,何非君土?食土之毛,谁非君臣?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踐土食毛

英文翻译:To practice and eat wool

践土食毛的意思

践:1.踩;践踏。2.实行;履行:实践。践约。
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
毛:1.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;鸟类的羽毛:羊毛。鸡毛。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。2.东西上长的霉: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。3.粗糙;还没有加工的:毛坯。毛铁。4.不纯净的:毛利。毛重。5.粗略:毛估。毛算。6.小:毛孩子。毛贼(小偷儿)。7.指货币贬值:钱毛了。8.姓。9.做事粗心,不细致:毛手毛脚。毛头毛脑。10.惊慌:心里有点儿毛。这下可把他吓毛了。11.发怒;发火:把他惹毛了,你要吃大亏。12.一圆的十分之一;角。

成语评论

说到"践土食毛"这个成语,可能很多人会先愣一下: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其实这个典故出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形容百姓依靠土地生存,像吃草根的动物一样卑微。但放在今天,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略带沧桑感的成语呢?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张大爷在老家种了三十年玉米地,每年秋收后都会把最饱满的种子留作来年播种。当城里工作的儿子劝他改用现代农业技术时,他却说:"咱这地就像老伙计,光靠机器可养不出这个土香。"这或许就是现代版的"践土食毛"——在科技时代依然保持对土地的敬畏与依存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都21世纪了,还谈什么土地依赖?其实这里的"土"可以引申为生存根基。就像互联网创业者常说"内容为王",程序员坚持"代码要亲手敲",医生重视临床经验积累,本质上都是各自领域的"践土食毛"。这种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反而成为专业深耕的珍贵品质。

但过度依赖传统是否会导致固步自封?我曾在山区见过坚持古法耕作的村落,他们用草木灰代替化肥,用石砌水渠灌溉,结果种出的稻米在市场上卖出了有机食品的高价。这种既守"土"又创新的智慧,或许才是成语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——在坚守根基的同时,懂得为传统注入新活力。

最近看到某农业科技公司推出的"数字农具包",农民用手机就能监测土壤墒情。这让我想到,新时代的"践土食毛"或许正在演变为"知土用数"。就像老茶农开始学习光谱分析,渔民使用声呐探鱼,本质上仍是依赖生存根基,只是换上了科技的外衣。这种转变证明,传统文化内核完全能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。

下次在超市选购食材时,不妨看看包装上的产地溯源。那些标注着具体村落、种植者姓名的农产品,或许就是当代"践土食毛"精神的具象化体现。当我们开始关注食物背后的土地故事,这个古老成语便悄然完成了从历史到现实的生动转译。

"践土食毛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