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à chuáng niè bí
成语解释:啮:咬。踏上床去咬自己的鼻子。形容强词夺理,力图狡辩
成语出处:《笑林》:“甲曰:‘他踏床子就啮之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强词夺理
繁体字形:踏牀噛鼻
英文翻译:Step on the bed and gnaw the nose
踏:[tà]1.踩:不要踏坏庄稼。脚踏实地。2.到现场去:踏看。踏勘。[tā]〔踏实〕同“塌实”
床:1.供睡觉用的家具。2.像床的东西:冰床。机床。3.某些东西中起托架、支撑作用的部分:牙床。琴床。4.某些像床的地面、地貌:河床。5.量词。用于被褥等:一床被子。
啮:咬(多指鼠、兔等):虫咬鼠啮。
鼻:1.鼻子,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和呼吸器官:鼻子。2.鼻儿,器物突出带孔的部分:针鼻儿。门鼻儿。3.创始:鼻祖。
你听说过“踏床啮鼻”这个成语吗?乍一听像是形容夫妻吵架的夸张场景,其实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生活智慧——过度纠结细节反而会模糊真正的问题。比如老张家的洗衣机排水管漏水,他和妻子争论该用透明胶带还是电工胶布修补,争执不下时,孩子默默递来扎带说:“两种胶布家里都没有啊。”这就像踩着床沿较劲却咬到自己鼻子,既没解决漏水问题,又徒增矛盾。
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它提醒我们不要像故事里那样,在次要问题上钻牛角尖。就像装修房子时,有人为选瓷砖花纹耗费两周,结果耽误了水电改造进度;工作中团队为PPT配色方案争论不休,反而压缩了内容打磨时间。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“踏床啮鼻”的现代演绎。
上周参与社区调解时遇到典型案例:楼上楼下为空调外机位置争执三个月,最后发现只需要调整安装角度就能解决问题。当时我建议双方:“我们是不是该从‘床沿’下来,看看这个‘鼻子’到底卡在哪里?”这句话让当事人恍然大悟。生活中80%的争执,其实都能通过后退一步看全局找到突破口。
有个现象很有趣:越是关系亲密的人,越容易陷入这种困局。父母为孩子先写数学还是语文作业较真,情侣为旅游住民宿还是酒店赌气。这时候需要有人扮演“递扎带的孩子”,帮助双方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。我常建议朋友设立“问题优先级清单”,把争议事项按影响程度排序,往往前三位之外的都是“踏床啮鼻”类伪命题。
下次遇到僵局时,不妨试试这个办法:用手机拍下争论场景,或者把矛盾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显眼处。物理空间的抽离往往能创造新的思考维度。就像站在两米外看自己刚才拼命踮脚踩的床沿,可能会笑出声来——原来只要侧身半步,就有更宽敞的落脚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