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sǐ míng rǔ
成语解释:辱:玷辱。人死了声誉还受到了玷辱
成语出处: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76回:“但当以郑忽标题,专写三折,而未折证以鲁桓公之求援,而反致身死名辱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境遇
繁体字形:身死名辱
英文翻译:Death and Disgrace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名:1.名字;名称:人名。书名。命名。报名。给他起个名儿。2.名字叫做: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。3.名义:你不该以出差为名,到处游山玩水。4.名声;名誉:出名。有名。世界闻名。5.出名的;有名声的:名医。名著。名画。名山。6.说出:莫名其妙。不可名状。7.占有:一文不名。不名一钱。8.a)用于人:三百多名工作人员。录取新生四十名。b)用于名次:第三名。9.姓。
辱:1.耻辱(跟“荣”相对):羞辱。屈辱。奇耻大辱。2.使受耻辱;侮辱:折辱。辱骂。丧权辱国。3.玷辱:辱没。辱命。4.谦辞,表示承蒙:辱临。辱承指教。
提到“身死名辱”这个成语,大家可能会想到历史上那些结局惨淡的人物。比如商纣王,穷奢极欲最终自焚而亡,史书评价他为“暴君”;再比如现代某些贪腐官员,案发后不仅失去自由,还被钉在耻辱柱上。这类故事总让人唏嘘:为什么有人会走到这一步?
有人可能会问:“身死名辱到底可怕在哪里?”其实它传递的不仅是肉体消亡的痛苦,更强调精神层面的崩塌。就像《三国演义》里的吕布,虽武功盖世却反复叛主,最终被曹操处决时,连求饶都无人同情。这种名声的崩塌往往比死亡本身更具杀伤力,因为它让人的存在价值被彻底否定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也像面镜子。明朝首辅张居正改革时曾说:“宁可生前遭人忌,不可死后留骂名。”他在世时备受争议,但后世却认可其治国功绩。这说明名声的评判存在时间差,关键在于个人选择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。我始终认为,与其担心“身死名辱”,不如在关键时刻守住底线——毕竟选择权永远在自己手中。
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极快,个人名誉管理变得尤为重要。某明星因造假学历被揭穿,不仅事业尽毁,更成为全网笑柄。这提醒我们:与其事后补救,不如事前谨言慎行。就像老话说的“种瓜得瓜”,今天的每个选择都在为明天的名誉账户存钱或取钱。
或许可以这样理解:生命的长短不由人定,但活着的每一天都在书写自己的“名誉传记”。当我们面对诱惑时,不妨想想百年后别人会如何讲述我们的故事——是成为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,还是激励来者的正面典范?答案,其实就藏在当下的每个决定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