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ōng xiān shì zú
成语解释:犹身先士卒。
成语出处:唐·张说《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》:“誓将首冒锋刀,躬先士卒,上假神兵之威,下定鬼方之罪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带头
繁体字形:躳先士卒
英文翻译:be in the van of one 's officers and men
躬:1.自身;亲自:躬逢。反躬自问。躬行实践。2.弯下(身子):躬身下拜。
先:1.时间或次序在前的(跟“后”相对):先进。先例。事先。领先。争先恐后。有言在先。2.表示某一行为或事件发生在前:他比我先到。我先说几句。3.暂时:这件事情先放一放,以后再考虑。4.祖先;上代:先人。5.尊称死去的人:先父。先烈。先哲。6.先前:小王的技术比先强多了。你先怎么不告诉我?7.姓。
士:1.古代指未婚的男子。2.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。3.士人:士农工商。4.军人:士兵。士气。5.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,在尉以下:上士。中士。下士。6.指某些技术人员:医士。护士。技士。助产士。7.对人的美称:烈士。勇士。女士。8.姓。
卒:[zú]1.兵:士卒。小卒。2.差役:走卒。3.死亡:生卒年月。4.完毕:卒业。5.文言副词。到底;终于:卒胜敌军。[cù]同“猝”。
“躬先士卒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领导者在关键时刻亲自带头行动。比如在一场重要的项目攻坚中,项目经理老张没有坐在办公室指挥,而是和团队一起熬夜调试代码。他说:“这时候我得先上,大家才有动力。”这种“身教大于言传”的做法,往往能让团队更快突破瓶颈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领导者需要“躬先士卒”?其实这和人性本质有关。当负责人自己都不愿承担风险时,员工难免会产生怀疑。就像小区垃圾分类推行初期,居委会王主任每天早晨站在垃圾桶旁示范分类,原本观望的居民两周内参与率就达到了90%。行动本身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。
历史上有个经典案例: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兵时,要求军官必须比士兵更早起床训练。有次暴雨突袭,他坚持冒雨操练,结果全军士气大振。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,打破了“官大一级压死人”的传统观念,建立起了真正的信任纽带。
现代职场中,这种品质尤为重要。我曾在创业公司见过两种管理者:一种整天强调“狼性文化”却躲在会议室里,另一种跟着团队通宵改方案。三个月后,后者的部门离职率低了40%,项目完成度却高出两倍。这印证了管理学中的“影子效应”——员工会下意识模仿领导者的行为模式。
值得注意的是,躬先士卒不等于事必躬亲。某科技公司CEO曾因过度参与产品细节,导致中层管理者失去决策能力。后来他调整策略,只在关键节点示范工作方法,日常事务充分授权,反而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。这说明带头行动需要智慧,要在示范与放权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教育领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。有位小学校长推行阅读计划时,不仅要求学生每天读书,自己也在公告栏更新读书笔记。三个月后,图书馆借阅量翻了一番。孩子们说:“看到校长都在认真读书,我们觉得这事特别酷。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,往往比强制要求更持久。
观察社会公益活动会发现,最有效的组织者往往是亲身参与者。社区防疫期间,志愿者队长李姐每天第一个到岗穿防护服,最后一个脱装备消毒。她的行动感染了28位居民自发加入服务队。这印证了社会心理学中的“榜样启动效应”——当人们看到权威者践行理念时,更容易产生跟随意愿。
有人质疑:在专业化分工的今天,领导者是否需要保持这种传统特质?我的观察是:越是技术复杂的领域,带头示范反而越重要。就像手术室主刀医生亲自示范缝合手法,比单纯讲解更易培养新人。关键不在于替代下属工作,而在于通过行动传递标准和态度。
说到底,“躬先士卒”的本质是建立可信度。当领导者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与团队共担风雨的姿态,实际上是在编织一张无形的责任网络。这种网络既能提升整体执行力,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组织文化,最终形成超越个人能力的集体战斗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