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īng tūn màn tǔ
成语解释:形容歌唱时声音轻柔,吐词缓慢。
成语出处: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0回:“妥娘唱毕,大家又称赞了一会儿,朱贵儿方在轻吞慢吐,嘹嘹呖呖,唱将起来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多用于唱歌
繁体字形:輕吞慢吐
英文翻译:Slow to swallow
轻:1.重量小;负载力小。与“重”相对:轻如鸿毛。轻装。2.数量少;程度浅:年轻。轻伤不下火线。3.不用猛力:轻拿轻放。4.不重要:责任轻。5.不重视;不认真:轻视。轻率。6.不严肃:轻薄。7.轻松:轻音乐。
吞:1.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:吞吐。吞咽。吞噬。狼吞虎咽。气吞山河。忍气吞声。2.兼并,侵占:吞没(mò)。吞并。吞蚀。吞占。
慢:1.速度低;走路、做事等费的时间长(跟“快”相对):慢车。慢走。慢手慢脚。你走慢一点儿,等着他。2.从缓:且慢。慢点儿告诉他,等两天再说。3.莫;不要:慢道。慢说。4.姓。5.态度冷淡,没有礼貌:傲慢。怠慢。
吐:[tǔ]1.使东西从嘴里出来:吐核儿(húr)。吐痰。2.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:吐穗儿。吐絮。蚕吐丝。3.说出来:谈吐。吐露。吐字。吐实情。[tù]1.(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)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:呕吐。吐血。上吐下泻。2.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。
“轻吞慢吐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:公司开会时,小张汇报项目进度总爱绕弯子,同事忍不住开玩笑:“你这轻吞慢吐的,重点都被水冲走啦!”看似抱怨,实则提醒他提高沟通效率。
为什么有人会养成这种表达习惯?可能源于对细节的执着,或是担心出错。比如新手老师第一次讲课,生怕学生听不懂,每个知识点都反复解释,结果学生反而走神——这时候“轻吞慢吐”就成了教学障碍。但换个场景,心理咨询师倾听来访者时,适当的停顿和引导性提问,反而能帮助对方理清思路。
生活中如何把握这个度?观察过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大妈最有心得。当卖家急着成交时,她们会故意放慢语速:“这西红柿…看着是不错…就是价钱嘛…”配合着挑拣的动作,愣是把五块钱砍到三块五。你看,轻吞慢吐用对了场合,竟成了谈判策略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越是简单的道理,越容易被复杂化。见过某位领导布置任务,十分钟能说完的事硬是掰扯半小时。这时候真想递个提示牌:“您这轻吞慢吐的,太阳下山前还能散会吗?”不过话说回来,在需要凝聚共识的重要场合,适当的“慢铺垫”确实比直给结论更稳妥。
最近发现个反常识现象——外卖小哥边跑单边用语音消息和家人聊天时,语速反而比平时慢半拍。或许在快节奏生活中,我们潜意识里需要保留某些“慢表达”作为情感缓冲带。这让我重新思考:所谓沟通效率,是否应该给情感温度留点空间?